2014年校庆月活动系列——“校风、教风、学风”征集活动
全体教职员工、同学们、广大校友:
值徐州一中111周年华诞来临之际,我校定于11月份开展“追寻一中精神,筑梦未来”为主题的校庆文化月活动。为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优化校园风气,营造育人环境,传播先进文化,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和自豪感,经学校研究决定,以校庆文化月为契机,开展一次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校风、教风、学风词的征集活动。现将征集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及要求
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教风、学风的内容既要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又要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浓缩我校的传统、精神风貌和人文底蕴,立意高远,时代感强。
1、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我校校风应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和办学特色,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其表述要简洁、明确,便于对照、落实。(校风词字数限制在12字以内。对校风的文本、出处及寓意等可附文字说明。字数限制在100字内)
2、教风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风词要求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表述应该简洁、明确。(教风词字数限制在12字以内。对教风的文本、出处及寓意等可附文字说明。字数限制在100字内)
3、学风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学风词要求反映出师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学习风格,言简意赅。(学风词字数限制在12字以内。对学风的文本、出处及寓意等可附文字说明。字数限制在100字内)
二、征集形式
可以部门、班级为单位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集体创作,或以个人名义参加均可以。
三、作品送交方式
自即日起至11月30日之前,应征作品可以直接送学校办公室,或发电子文稿到liang67788@163.com。联系人:梁继程;电话:0516-85885002.
三、评选与奖励
1、学校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三风”征集、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进行评选,确定入围作品,广泛征求意见后,报校长室审定,并向全校公示。
2、凡入围作品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采用奖“三风”各1名(奖金:校风、教风、学风各1000元);入围奖“三风”各10名(奖金:校风、教风、学风各200元)
四、其他事项
涉及抄袭等侵权行为,后果均由应征者本人承担,与学校无关,若侵权行为损害到学校利益,将依法对其追究法律责任。
希望广大师生本着“爱校如家,塑造校魂”的精神,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征集校风、教风、学风内容的重要意义,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投身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术性高中的伟大事业。
徐州一中
2014.10.30
附1:
徐州一中原校风:
团结互助 尊师守纪 勤奋学习 艰苦朴素
徐州一中原教风:
严谨创新、诲人不倦
徐州一中原教风:
奋发进取、学而不厌
附2:(徐州一中办学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徐州一中积极迎接挑战,勇于不断探索实践,植根百年丰厚文化积淀,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体系。
学校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性高中为办学目标,主要通过价值引领、打造形式多样的平台,努力使学校成为“让优秀者更加优秀”的大熔炉、大舞台;以“做和谐世界的创造者”为培养目标,通过建构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不断“强化优秀意识,养成优秀习惯,培育优秀品质”;在高中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勇于担当为国家民族培养栋梁和为未来世界培养领导者的使命。把“让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愿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智慧和力量。坚持“充满激情,办理想的教育;担当使命,办负责任的教育”共同信念,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立足“高水平升学预备教育”办学性质,积极探索“全面发展,科学见长”的特色发展道路,引导广大学生着力培育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素养,逐步彰显特办学特色。精心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着力经营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主要内涵,既具丰厚文化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学校“和”文化,努力让学校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土,城市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学校管理上,从注重严格约束转变为更加注重积极服务,让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发展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积极实施“以党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从而促进良好校风的不断优化和提升”的管理策略,注重建立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不断提升师德水平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回归本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鼓励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在不断改进和优化学习、工作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积极引导教师谨记“习惯铸就性格,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品位”,努力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谨记“勤奋增值人生,刻苦成就事业,求知改变命运”,勤勉学习;积极引导师生谨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踏实做人。在管理实践中,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并重,坚持“校长引领,做正确的事:诗意办学,科学育人,有效教学;制度引领,正确地做事:唤醒主体意识,激发积极精神,提高执行能力;文化引领,培育共同的价值追求:物质文化重服务,制度文化重规范,行为文化重激励,精神文化重熏陶”。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确立了“基础宽厚、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国际视野”总体目标,实施课程建设“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工程,即:突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重点,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特色化”两条主线;着力构建“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开放多元、选择性强”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在注重主干学科、核心内容学习的同时,坚持“以兴趣为驱动、以能力为核心、以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和一般性内容;严格依据阶段性、层次性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坚决杜绝“一步到位”,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个性成长”。注重通过和高等学校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开发跨文化理解课程,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师生走出校门,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校课程的活力、品位和层次。
在教学工作上,学校积极构建“互动高效”教学体系,实施“教学工作一二三工程”。即,一个中心:以构建“互动高效”教学体系为中心;两条主线:优化教学过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三个支撑平台: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积极开展育人方式改革,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加注重和谐育人,让育人方式更加科学;深入探寻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学生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育学生的优势品质;引领学生努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创造性品质;学会表达和交流,养成合作共赢的宝贵品质。积极实施“以课标为引领,基于学案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探索和倡导以“优化认知结构为核心”的课堂“四段教学”模式,尝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会认知提供可资模仿、借鉴的范式,努力搭建引领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超越学习”的阶梯式自主发展路径。
在德育工作上,积极构建“自主发展”德育体系,实施“德育工作一二三工程”。一个中心:以构建学生“自主发展”机制为中心,两条主线:优化教师指导,健全自管自育制度;三个支撑平台:通过多渠道沟通交流,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坚持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科学性、有效性;高举责任教育旗帜,引领学生从注重当下功利转变为更加注重长远价值,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国家未来和人类和平负责;要引领和激励学生勇于担当和发展领导力,具备“精英意识、平民情怀;全球意识,本土情怀”。积极建立高中生发展指导制度,努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坚持以理想教育引领学生志存高远,弘扬个性,以规范教育促进学生勇于担当,守住底线;鼓励学生强健体魄,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健康生活情趣。积极探索教育民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实践途径、方式,广泛开展家校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成长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