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厉“锋”行我先行——徐州一中学雷锋活动思考
倡导学雷锋活动,不仅是要让学生身体力行,乐于助人,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在青年团员心中播种下“奉献、责任”的种子,让它们发芽成长,枝繁叶茂。
高三(15)尚睿:
1963年雷锋精神第一次提出,50多年来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艰苦朴素,干一行爱一行等朴实的中国人。沿袭咸来德各种优秀品质最贴切的概括。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同谦虚内敛,尊老爱幼一样,雷锋教育早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每个阶段他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容。
2008年后,志愿精神成了一种新的时尚,成为青年学子展示自我的有一领域;同时,更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表达。真正参与其中才能体会的志愿精神仅仅用“我志愿我快乐”六个字是无法全面概括。志愿活动带给我的充实历练以及在活动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因此,为更好的践行精神和志愿精神,我们应该积极注重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雷锋”活动周,社会实践,义卖等。
高二(13)阚金鹏:
雷锋,不但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一个泛有儒家气息的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便提出了“仁”“爱”人与人相互关爱的思想,这些思想穿过两千年的尘埃,在雷锋的身上放出万丈光芒,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变轻,雷锋精神便是这样。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是千千万万的雷锋化成一个螺丝钉,牢固了共和国。而在当今这个冷漠与浮躁四处蔓延,诚信与热情短缺的时代,雷锋那热情奉献, 坚定不息的精神便于放出光芒。
高二(21)蔡佳宁:
雷锋在如今已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英勇无畏”“乐善好施”等中华民资优良传统美德的代名词。他之所以成为人民爱戴和永远缅怀的英雄的原因,是他拥有为人民服务的似火热忱和重担该国的赤诚之心,而雷锋精神一应成为每个时代的标志性精神。引领中华儿女的我们一路向前。是谓“雷锋精神”“志愿精神”,即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身边正在经历着的每一件大事。而且我认为这精神的衍生不仅是为了让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认真仔细对待一花一世界,也是在呼吁我们在这个冷漠纷繁的社会里,青春的我们应热情如火地帮助他人,用年轻人独有的温柔与干练巧妙糅合的清新气质,去感化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大世界。我们虽然没有能力研发超级工程,也无法冲进大火以身许国,但可以捡拾器篮球场边他人遗失的饭卡并上交做起,也可以从未同学排忧解难做起;还可以主动替长辈、老师分担一些活计做起。只要去做,就会产生一定的改变——一定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也许在“志愿精神”的荣光下,你、我、他就会使下一位雷锋,就会改变这个我们想深深爱着的世界。
高二(21)赵宇琪:
所谓传承,大概就是听着你的故事长大,又变成了你
从小,脑海中便常常浮现出雷锋乐于助人的场景。在寒冷的冬夜,在拥挤的火车站。于是便努力地帮助周围的人,同情遭遇不幸的人。
到了一中这个寄宿制学校后,我对乐于助人有了新的理解。在这个远离小家庭的大家中,乐于助人不仅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人,更是以合适的方式营造平等而温馨的氛围,让来自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学找到徐州一中的归属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能够在二八年华相遇便是缘分,能携手共进,追逐各自的梦想更是一件幸事,我希望珍惜。
久而久之,当助人成为一种习惯,他便会成就一种善良的气质,不仅在一中,更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大到捐款救人,小到放过一只蚂蚁。点滴的行为善举便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承。
高二(18)毛妍斐:
浅知雷锋和雷锋精神于口口相传的雷锋故事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弘扬中,其已然成为社会价值主流导向。然而面对当代频频发出的质疑声音,只有深刻体悟雷锋精神的内核,才能赋予其强有力的精神偏向力。
雷锋精神实际可以片面地方向化为两个角度:向外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和向内规范个人行为,于外毋需多言,这个世界毫无疑问需要爱心和关怀来安慰哭泣,抚平尖锐。但人们往往忽略了雷锋精神独个人的成长发展起到导向价值。“螺丝钉”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现,它要求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拒绝好高骛远,同时一起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态度将给人们带来更深的影响。
高二(19)杨盛润:
作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雷锋精神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早已不再仅仅代表着“帮助他人”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奉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也许就是对雷锋与志愿精神最好的诠释。
而在一中这个大家庭,“学雷锋”已成为我校的传统。学雷锋并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活动,它也并不像价值观那样看似遥不可及。它需要的仅仅是我们一颗涌动着青春热血的心。小到捡起绿地中的碎屑,大到帮助老师处理问题。志愿精神就在一言一行之中。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高二(16)马小悦:
关于雷锋与志愿精神,我始终认为,这种能够传承几十年的精神一定存在着足够让他绵延的美丽。高一的时候,班里的一场“探讨雷锋是否真实存在有无意义”的辩论赛,觉得自然是没有意义的。不论世界上是否存在过一个“雷锋”,他这个形象的宣扬也一定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英雄,如果没有,也起码树立一个。更何况在一个老人摔倒不敢扶,对于一切精神宣传无视麻木的今天,我们有多需要这样一种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引导。他大概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化成了一种合乎时代的精神引领者与丰碑,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精神品质,而成了所有心存善心与感恩的人共同追求的理想道德境界。雷锋精神已经脱离了某一时代而化作一种永恒。
高二(11)焦楚惟:
雷锋精神早已不拘泥于“向雷锋同志学习”了,它已然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代名词。他要求我们向所有乐于奉献的人学习,向他们致敬。在我看来,雷锋精神的真谛在于奉献,在与助人,更在于无私,在于默默。我们应将帮助他人谋求共同进步作为一条准则铭记于心中。不以索取回报为目的,不摆出“事不关己”的无所谓态度,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看到别人有困难,能毫不犹豫出手相助,人是经不起片刻的迟疑的。当你犹豫的时候脑海中便会涌现出千万种看似正当的理由借口劝你不这么做。帮助他人应成为一种习惯,终有一日没我们的良心不会被曾经片刻的迟疑所蒙蔽。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我坚信这种将神是会“传染”的。“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无限的潜能,无限的良知,每个人都可以做好,只要从现在就开始,从自己开始,让雷锋精神不再只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