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尊重由被动变主动》
《使尊重由被动变主动》
高三8班 徐亚楠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三(8)班的徐亚楠,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使尊重由被动变主动。
我们总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别人的尊重,习惯在规范与准则的要求下,被动的摆出一副表面尊重实则不屑的态度,到底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人和事变少了,还是因为我们在怠于思考、缺乏耐心与理解的情况下,着急的对别人做出判断与评论,将个人的观点利益强硬置于他人之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将“尊重”二字所承载的美德被排斥挤压到十分逼仄的境地,但有些人对于“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仍不以为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为其冠上个性鲜明、性格直率的美称。
然而事实上,对人和事持尊重之心从来不会与一个人的鲜明个性相矛盾,因为尊重不是拉低自己而抬高对方,不是趋炎附势作谄媚状之后,内心与行为相悖。尊重的前提是把对方当作和自己一样有情绪的人,它是一种高级智慧的表现。尊重甚至被作为一所英国精英学校的教育核心理念,这所学校正是备受英国王室青睐,是英国小王子于今年九月刚刚就读的学校。当问及这所精英学校的教育理念时,答案不是提高硬技能,不是培养优秀学术人才,而是“善良”二字,这里的善良分为许多层次,而学校将“尊重”置于首位。试问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各自的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将“尊重”作为自己的行为与礼节的基础准则呢?
如果我们长存尊重敬畏之心,那么在学校里遇见师长时,就会主动的止步鞠躬问声好,而不是故意躲避令人尴尬的交汇目光;如果我们心持尊重,那么晚上在宿舍内,当宿管阿姨因为同学们仍亮灯不早 休息而稍加严厉的指正后,同学们就会因为阿姨的认真负责和劳逸结合的实际需要而早早睡觉,而不是关了门后,甩出一句“终于走了,真是多管闲事!”然后继续亮灯,延迟就寝时间;如果我们心存尊重,那么每周六回到家后,带给父母的将是一次交流谈心、促进感情的宝贵机会,而不是只有一整箱的脏衣服和数不尽的抱怨与任性。
在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的一中校园里,存在着许多令人感动的关于互相尊重的小故事。上周一,谢处长讲到了一个高素质的人如何处理碎玻璃杯的事例,几天后,我便在一楼厕所旁的垃圾桶上看到一个废弃塑料带,并附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小心!里面是碎杯子!”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我想,教育工作除了竭力满足应试的要求之外,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修养的提高不正体现在这件小事上了吗?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当学校里的后勤工人进入教室修理东西,借用完椅子后,他们归还时总会用卫生纸把椅子擦干净,这个小细节足以说明人的教养与素质不完全取决于他读过多少书、接受过多么高等的教育,而仅仅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对知识的敬仰,让工人师傅给予我们以尊重。同时,他们更应该得到我们真诚主动的体谅与敬意。
尊重,除了代表尊重他人外,也表示着要尊重自己,这体现在主动、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上,向别人表达意见的过程,实际是个沟通的过程。在沟通方面,我们需要一种聪明委婉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恰当的语言,让我们对他人的指导与管理,被他人接受,甚至心怀感激。因为对于自我意识的尊重,无论是针对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让其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制造冲突。为了不委屈自己,我们需要主动发表意见,但前提是不能冒犯别人。例如,当我们心存疑问,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时,要主动提出问题,可以恭敬地走到讲台前询问,或者在座位上举手示意,但当老师走过来后,要起立询问,以表尊重。然而实际上,有许多同学是抱着“老师讲题,天经地义”的想法,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让老师来弯腰为他们讲题。诚然,我们需要尊重自己的意见并勇于提出,但也要考虑表达对象的感受与情绪,因为尊重向来都是相互的。
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需要人们不仅能想到别人,而且能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让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与保护,产生安全与信任感。在一中校园里,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当学校把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时,便已经表现出对于唯应试是从的教育模式的鄙夷了,而同学们自己又怎能再次选择成为被鄙夷的对象呢?我们被动的被告知人要有尊师重道的美德,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当这种被动变为主动,并被实践时,教育的意义便彰显了出来。
正如英国的精英教育理念所提到的,除了让孩子获得杰出的成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为别人实际也是为自己。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对他人接纳,学会调整关系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使尊重由被动变主动,利人利己,但我们尊重他人的目的又不仅仅在于获得尊重的回报,因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往往以美德与道德的要求约束自己,以法律的底线去评价别人,不去计较得失关系的对等性。同学们,从今天,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选择主动的传递自己的美好与善意,选择将尊重化被动为主动,便是选择了豁达开明的人生态度,选择了生命的丰盈充实与人生道路的无限可能!
谢谢大家!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