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月国旗下的讲话
校史教育
历史学科主任:孙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初冬已至,秋意尚浓。今天我们迎来了徐州一中办学296年,新学114周年纪念。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历届师生,向我们共同的家园——徐州一中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同时,向全校老师,向亲爱的同学们,致以最美好的节日祝愿!
我们的母校——徐州一中是江苏乃至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云龙书院的兴办。清末“新政”时期,徐州地方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将云龙书院改办为新学——徐州中学堂,1906年又创办了徐州师范学堂,这两所学校开近代中国新学风气之先,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官立新式中等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正是徐州一中的前身。1912年,根据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关于中等教育改归省办的法令,设立江苏省立第十中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省立第十中学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奉令合并,成立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徐州中学;翌年9月始定名为“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徐州中学被迫在西迁武汉后于1938年春宣布停办。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于1946年2月复校。徐州解放后,人民政府随即接收了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并将省立连云中学和立达女子中学等私立学校并入,命名为“徐州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随行政归属的变更而改称“山东省徐州市立第一中学”。1953年6月4日,因徐州市划归江苏再改为“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至今。1998年起停止招收初中学生,逐步过渡到独立的高级中学。
二百九十六年风雨洗礼,二百九十六载历经沧桑。追忆往昔,我们倍感徐州一中发展的曲折艰难。实际上,徐州一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她的命运便与祖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荣辱、共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州一中的发展史正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种曲折艰难的境遇也正是近代祖国命运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的徐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当落后,战乱不断,社会矛盾尖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面对命运的多舛,徐州一中人秉承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以优良的校风学风、优秀的教育质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一直在江苏以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享有盛誉。
厚实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一中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穆恩之、张涵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者侯先光;首创中国心内直视手术的胸心外科专家苏鸿熙;在数值线性代数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数学家孙继广;“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范天锡;歼七系列飞机总设计师陆英育;“神舟六号”航天员系统主任设计师陈欣;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总监幺宝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孟建民。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有一大批年轻的校友已经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回顾二百九十余年的办学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在这曲折前行而流光溢彩的时光里,推动学校发展的是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是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理想志向,是团结凝聚、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同学们,我们相信,徐州一中的过去厚重而光荣,徐州一中的未来更将辉煌而灿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