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周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垃圾分类》。
2018年10月1日,徐州因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管理效果良好,成为当届联合国人居奖唯一的获奖城市。联合国人居署在授予徐州的颁奖词中说道,“徐州市通过奖励居民垃圾分类等方式,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垃圾现在被回收利用”。对于一个新二线城市—徐州而言,人居奖不仅是对良好垃圾分类的认可,更提升改善了城市的形象。由此足以见得垃圾分类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我国于2017年开启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那垃圾分类又有什么好处能使国家出面推动呢?
首先,垃圾分类能节省土地资源。就中国现在垃圾处理情况来看,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填埋和堆放。这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同时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会严重侵蚀土地。因此,垃圾分类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其次,能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将没用在正确地方的资源重新利用,如回收纸张重置再生纸张,回收果皮蔬菜等生物垃圾做绿色肥料…
而对作为学生的我们而言,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既有利于保护环境,更能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校期间,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保证自己的家园,生活环境干净整洁难道不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吗?难道纵然垃圾桶上写有分类字样,我们仍视而不见吗?难道即使旁边就有一个专门的医疗废物垃圾桶,我们仍将口罩扔入可回收垃圾中吗?不,一定不是!
法国诗人兰波有言“生活在别处”,即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真如此吗?生活中若仔细观察,处处都能看见垃圾分类的现象。在校园中观察食堂的运作,我们就能发现:食堂将没有吃完的材料统一收在大桶中,由专人运走。在大街上,垃圾车也不再一股脑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而是分门别类运输……
对于我们,垃圾分类其实很简单。在学校里,在食堂中,不防只在餐盘中放置吃剩的饭菜,将废纸垃圾丢入专门盛放的垃圾桶中。疫情期间,无论在何处,不妨将口罩丢入专门的医疗废物回收箱中,避免二次传播。回到家,厨余垃圾专门收集在一起,投放前沥干水分。做到“无玻璃陶瓷、无金属杂物、无塑料橡胶”。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觉垃圾分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周会:高一年级处 乔萌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社会“新时尚”
垃圾分类并不是新鲜话题。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政府和人民一门心思研究“垃圾的那些事儿”,反映的不仅是对待资源态度的变化,更是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习近平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还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会是未来普及的重点,也是必学课程,涉及每一个人。
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往小了说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往大了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废弃的垃圾还能有什么用?
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全国688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遭遇垃圾问题。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300亿元。
粗略估算:
1吨废纸可制造出850公斤好纸,节省木材300公斤,约等于少砍17棵成材大树;
1吨废塑料可回炼3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
1吨废钢铁可炼750公斤好钢;
1吨废玻璃能造出2万个500克容量的玻璃瓶。
每回收加工一吨废塑料(比如电器外壳等),相当于节省5-6吨原油;
一吨废线路板、旧手机,可提炼出200-300克黄金,而自然金矿平均每吨可炼黄金仅5克;
5000多万台废旧家电,可拆解出250万吨铜、铁、铝、塑料、橡胶、玻璃等可用资源;个人电脑除了能提炼出真金白银,还有其他稀有金属……
二、垃圾变资源 任重而道远
据科普中国称,德国通过分类可以回收2/3的生活垃圾,垃圾处理的年收益可达到700亿欧元。而按安全处理成本计算,我们每年还要为处理垃圾投入几千亿元。
中国的垃圾处理技术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处理。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有60%的垃圾被填埋处理。其实,垃圾中只有一部分需要填埋,而垃圾分类是让这个体量缩小的关键。前端做好分类,对于不同类型垃圾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可回收的创造价值,有毒有害垃圾集中性深层填埋,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
垃圾分类,日本用了27年才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德国用了大约40年才见到成效。
中国早在2000年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实行19年来,效果虽不理想,但已经打下了基础。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将垃圾科学分类的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前提是要让大家能够去理解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对自己的意义。
2019年,“丢垃圾”终于不再是一件小事。“垃圾分类”不仅搅乱了全国人民的“垃圾桶”,同时也撬动了千亿市场,催生了众多创业公司。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增垃圾处理相关企业超过了七千多家。各种与垃圾分类相关的项目、公众号和小程序也应运而生,分类垃圾桶、代扔垃圾服务、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等纷纷涌现。一些大的科技公司也针对垃圾分类跑马圈地,比如支付宝上线免费上门回收垃圾服务,京东也推出了“垃圾分类”助手。虽然2019年里有关垃圾分类的众多创业项目仍未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但随着垃圾分类的全面铺开,环保行业的潜力终将被不断释放。其实除了固废行业外,“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地也在广泛影响包装、食品、外卖、餐饮、酒店等诸多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企业的反应和行动则将决定其面临的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2019年“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虽让人啼笑皆非,但却让垃圾分类走进了千家万户,切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020年,全国各城市将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制度,面对低碳绿色“新时尚”,请你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