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 首页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科研

  • 更多

社团活动

百家讲坛《追溯古诗之源》高二(11)王欣扬

[日期:2014-11-27] 来源: 作者: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诗歌曾达到过繁盛的顶峰,然而在这之前,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从其源头开始,谈一谈我国诗歌在现实主义方面的发展。

既然主题是“民间遗韵”,那么本次讲坛的大体结构有三,一是《诗经-国风》,二是汉代乐府诗,三是东汉的古诗十九首。它们来自民间,却在我国诗歌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诗三百》内容丰富,作品的时间跨越了五百多个年头。其中的一百六十篇国风,它们来自上至武周,下至春秋的民间辽阔地域。《国风》代表了其最高的艺术与思想成就,弘扬在中国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当从这里发源。

前段时间大家都学过了《氓》,再如早先学过的《蒹葭》、《关雎》,人物各具神态,所表达的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淳朴的感情。客观而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诗经最宝贵的艺术成就正在于此。

我们来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国风·魏风·硕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国风·秦风·无衣)

不管是热恋还是婚嫁,不管是民生还是战争。《诗经》的作者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用淳朴的眼光描写生活,抒发感情。《国风》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有明澈的画面,安宁平和的挂念,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有美好纯净的期许,让一切尘雾散去,月朗风清,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五百年的民间吟唱,历经千年洗礼,出落得愈发干净简单,质朴清秀。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能够直击人心,《诗经》之美正在于它的浑然天成,不事雕饰。在淳朴的先民那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成诗,感情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歌唱。正是这份天然,造就了诗经质朴深厚,纯净无邪的艺术特色。

经过西周乃至春秋战国的发展,我国文学出现了两种基本形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从此风骚并举,开创了长达千年的古典文学之传统。而我们今天所谈及的来自民间的现实主义,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汉武帝设立官署,专门采集民间诗歌编排唱曲,用以祭祀或宴会时演奏,这就是乐府诗体。继《诗经》之后,乐府诗实现了对于民间生活的又一大汇集。更重要的是,这些民间诗歌不光继承了杂言体的自由与灵活,更渐渐地具有了五言古体诗的特征。

乐府诗具有两个独特之处:第一是真实叙述和反映了汉代社会实况,第二是语言朴实,不事雕琢。我们曾读过《江南可采莲》、《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这些都是汉代乐府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生活场景,婚嫁习俗等,并以此表达对光阴、战争的反思,生动形象,独出机杼。

乐府诗内容驳杂,按诗体可分为杂言诗和五言诗。杂言诗譬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体开辟了道路。

而乐府诗中更多的则是五言诗,不同于先前的《诗经》与杂言诗,它们结构趋于整齐,且叙事性不减,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譬如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内容浅白,其中却饱含情感。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就,委婉多情。归期无期,篇末的语气却是近乎决绝,读来只觉余韵悠长。

再如一首更加著名的叙事诗《陌上桑》,更体现了汉乐府诗体独特的艺术价值。“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诗中多以侧面描写,体现罗敷美貌;第二段中为对话,直白易懂,却更能鲜明地反映罗敷与太守的性格。第三段则是罗敷的描述,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正展现了一种不畏权势,贞洁自爱的高贵品质。

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这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从汉乐府诗的选材与艺术特色上,我们看到,若说生活是俗,文学是雅,那么此时,生活与文学,俗与雅,便已经渐渐地影响与融合,从此具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最早的文人诗出现在西汉,譬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和班固的《咏史》。然而说到文人诗,其最高成就还是《古诗十九首》。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了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用拟古的手法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书写了人同有之情,具体来说有思念故乡,游子思妇之情,感慨人生短暂,追求行乐等。

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游子思乡,思妇怨情,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再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首诗第二联更被李青莲化用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行行重行行》感情基调颇为相似的是这一首《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文选》李善解释“远行客”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这首诗有声有色,有比喻有反衬,将“人生忽如寄”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而有实感。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有些消沉,但本诗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它在反映社会矛盾与文人阶层的思想方面确实内涵深广,余韵悠长。

读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一类诗,譬如《生年不满百》和《青青陵上柏》,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的诗歌创作,已不只局限于叙事和抒情,而是开拓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即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对于《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虽然是文人诗,但却仍旧来自民间,反映生活实况,折射社会矛盾。不同于劳动者们的声音,这是一次文学性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以雅入俗”的现实主义,具有更深更远的意义。在哲学方面,它体现为人对诗的觉醒,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因觉悟到天地无序,社会混乱和人的脆弱,故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悲观思想。对于时代,《古诗十九首》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乐府诗歌的朴素风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五言古体诗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重要文学形式;下启建安诗风,将《诗经》以来的民间创作形式过渡到文人创作,是古体诗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文人诗的兴起,代表着文人自觉性的发扬,是民间文化的升华。从此诗歌走上了自我创作的道路。

讲完了三个时期的诗歌形式,它们之间究竟有了怎样的传承与发展?众所周知,在三者当中,爱情,都是重要的题材之一。让我们以其中的爱情诗为例,来做一些比较。

在周代,礼教初设而未成定型,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总是带了那种令我们感叹的热情淳朴。有坚贞如石,“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有优雅如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种礼教之前的爱情,纯真而洁净。

到了汉代,我们能够在诗中读到那份由《诗三百》而延续下来的明快朴素之情,杂言诗如《上邪》:

上 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热烈的民歌特色。不失为是对《诗经》风格的继承。

可更重要的是,汉诗之中,叙事诗中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看看这首乐府诗中的《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中,喜新厌旧的男子,美丽勤劳却有悲剧命运的弃妇形象栩栩如生。在乐府诗中,更加突出了对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尤其是汉乐府诗中的女子,比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罗敷,花木兰,刘兰芝,她们个性鲜明而独立,具有那个时代独特的色彩。

而再说到古诗十九首,它的发展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虽有情感流露,可其表现的却是更为广阔深远的人生思考。其次五言诗的成熟,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继承了赋比兴,少了平铺直叙,更多了委婉与含蓄。

如我们所读到的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迢迢牵牛星》,落笔天上,情注人间。更运用了在之前所没有的崭新抒情方式。读《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读出了爱而不得的忧思,更多的却是对人生际遇的感伤。文人不同于劳动者,古诗十九首已不再局限于叙事和描摹,它们更多地抒发了对于生命与社会的思考。

在语言上,乐府民歌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十九首亦有如“秀才说家常话”,在内容上,民歌叙事,而古诗十九首则重抒情与思考。在情感上,民歌铺陈叙事,古诗十九首则重抒情。在意境上,民歌“遒深境绝,其境深厚”,古诗十九首“怊怅切情,其境旷远”。总之,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诸多方面的区别。

诗之盛非诗之源,要想真正体会我国诗歌的风貌,还要多读些唐代以前的诗歌。除今天所讲的诗经、乐府诗与文人诗外,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民歌谣谚。清代沈德潜选编《古诗源》中收录颇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

不管是诗经还是乐府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诗,它们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浮华与绚丽,没有佶屈聱牙与云里雾里,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广阔的社会百态,这才是这些现实主义源头的古体诗歌,最能吸引我们的地方。

同时我们从解读诗之源头,亦可以获得一种精神——追本溯源,知其根本。

希望这四十分钟谈的一些浅见薄识,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上一条:国家公祭日 一中有声音
下一条:徐州一中“风影”足球社团正式成立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一中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一中简介

    • 组织机构

    • 历史回眸

    • 荣誉殿堂

    • 美丽校园

    •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 公示公告

    • 招生收费

    • 师资建设

    •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 招生动态

    • 招生政策

    • 招聘动态

    •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 国际部简介

    • 国际部动态

    • 学术信息

    • 师生园地

    • 精彩视频

    •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 教研管理

    • 师资建设

    • 课改阵地

    • 资料存档

    • 丰硕成果

    •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 青蓝工程

    • 教师获奖

    • 教师论文

    •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 德育管理

    • 学子风采

    • 团委纪事

    • 学生组织

    • 社团活动

    • 心海导航

    • 国旗下讲话

    •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 工会园地

    • 关工委

    •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 后勤服务

    •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 一中钉钉

    • 一师一优课

    • 中学学科网

    • 实验教学登记

    • 电子阅览室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一中简介
    组织机构
    历史回眸
    荣誉殿堂
    美丽校园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学校概况
    规章制度
    公示公告
    招生收费
    师资建设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党建动态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招生动态
    招生政策
    招聘动态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部简介
    国际部动态
    学术信息
    师生园地
    精彩视频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师资建设
    课改阵地
    资料存档
    丰硕成果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名师风采
    青蓝工程
    教师获奖
    教师论文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工会园地
    关工委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后勤服务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一中钉钉
    一师一优课
    中学学科网
    实验教学登记
    电子阅览室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建设 >> 社团活动 >> 正文
社团活动

百家讲坛《追溯古诗之源》高二(11)王欣扬

2014年11月27日 00:00  点击:[]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诗歌曾达到过繁盛的顶峰,然而在这之前,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从其源头开始,谈一谈我国诗歌在现实主义方面的发展。

既然主题是“民间遗韵”,那么本次讲坛的大体结构有三,一是《诗经-国风》,二是汉代乐府诗,三是东汉的古诗十九首。它们来自民间,却在我国诗歌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诗三百》内容丰富,作品的时间跨越了五百多个年头。其中的一百六十篇国风,它们来自上至武周,下至春秋的民间辽阔地域。《国风》代表了其最高的艺术与思想成就,弘扬在中国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当从这里发源。

前段时间大家都学过了《氓》,再如早先学过的《蒹葭》、《关雎》,人物各具神态,所表达的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淳朴的感情。客观而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诗经最宝贵的艺术成就正在于此。

我们来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国风·魏风·硕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国风·秦风·无衣)

不管是热恋还是婚嫁,不管是民生还是战争。《诗经》的作者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用淳朴的眼光描写生活,抒发感情。《国风》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有明澈的画面,安宁平和的挂念,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有美好纯净的期许,让一切尘雾散去,月朗风清,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五百年的民间吟唱,历经千年洗礼,出落得愈发干净简单,质朴清秀。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能够直击人心,《诗经》之美正在于它的浑然天成,不事雕饰。在淳朴的先民那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成诗,感情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歌唱。正是这份天然,造就了诗经质朴深厚,纯净无邪的艺术特色。

经过西周乃至春秋战国的发展,我国文学出现了两种基本形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从此风骚并举,开创了长达千年的古典文学之传统。而我们今天所谈及的来自民间的现实主义,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汉武帝设立官署,专门采集民间诗歌编排唱曲,用以祭祀或宴会时演奏,这就是乐府诗体。继《诗经》之后,乐府诗实现了对于民间生活的又一大汇集。更重要的是,这些民间诗歌不光继承了杂言体的自由与灵活,更渐渐地具有了五言古体诗的特征。

乐府诗具有两个独特之处:第一是真实叙述和反映了汉代社会实况,第二是语言朴实,不事雕琢。我们曾读过《江南可采莲》、《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这些都是汉代乐府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生活场景,婚嫁习俗等,并以此表达对光阴、战争的反思,生动形象,独出机杼。

乐府诗内容驳杂,按诗体可分为杂言诗和五言诗。杂言诗譬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体开辟了道路。

而乐府诗中更多的则是五言诗,不同于先前的《诗经》与杂言诗,它们结构趋于整齐,且叙事性不减,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譬如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内容浅白,其中却饱含情感。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就,委婉多情。归期无期,篇末的语气却是近乎决绝,读来只觉余韵悠长。

再如一首更加著名的叙事诗《陌上桑》,更体现了汉乐府诗体独特的艺术价值。“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诗中多以侧面描写,体现罗敷美貌;第二段中为对话,直白易懂,却更能鲜明地反映罗敷与太守的性格。第三段则是罗敷的描述,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正展现了一种不畏权势,贞洁自爱的高贵品质。

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这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从汉乐府诗的选材与艺术特色上,我们看到,若说生活是俗,文学是雅,那么此时,生活与文学,俗与雅,便已经渐渐地影响与融合,从此具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最早的文人诗出现在西汉,譬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和班固的《咏史》。然而说到文人诗,其最高成就还是《古诗十九首》。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了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用拟古的手法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书写了人同有之情,具体来说有思念故乡,游子思妇之情,感慨人生短暂,追求行乐等。

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游子思乡,思妇怨情,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再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首诗第二联更被李青莲化用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行行重行行》感情基调颇为相似的是这一首《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文选》李善解释“远行客”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这首诗有声有色,有比喻有反衬,将“人生忽如寄”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而有实感。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有些消沉,但本诗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它在反映社会矛盾与文人阶层的思想方面确实内涵深广,余韵悠长。

读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一类诗,譬如《生年不满百》和《青青陵上柏》,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的诗歌创作,已不只局限于叙事和抒情,而是开拓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即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对于《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虽然是文人诗,但却仍旧来自民间,反映生活实况,折射社会矛盾。不同于劳动者们的声音,这是一次文学性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以雅入俗”的现实主义,具有更深更远的意义。在哲学方面,它体现为人对诗的觉醒,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因觉悟到天地无序,社会混乱和人的脆弱,故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悲观思想。对于时代,《古诗十九首》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乐府诗歌的朴素风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五言古体诗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重要文学形式;下启建安诗风,将《诗经》以来的民间创作形式过渡到文人创作,是古体诗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文人诗的兴起,代表着文人自觉性的发扬,是民间文化的升华。从此诗歌走上了自我创作的道路。

讲完了三个时期的诗歌形式,它们之间究竟有了怎样的传承与发展?众所周知,在三者当中,爱情,都是重要的题材之一。让我们以其中的爱情诗为例,来做一些比较。

在周代,礼教初设而未成定型,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总是带了那种令我们感叹的热情淳朴。有坚贞如石,“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有优雅如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种礼教之前的爱情,纯真而洁净。

到了汉代,我们能够在诗中读到那份由《诗三百》而延续下来的明快朴素之情,杂言诗如《上邪》:

上 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热烈的民歌特色。不失为是对《诗经》风格的继承。

可更重要的是,汉诗之中,叙事诗中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看看这首乐府诗中的《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中,喜新厌旧的男子,美丽勤劳却有悲剧命运的弃妇形象栩栩如生。在乐府诗中,更加突出了对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尤其是汉乐府诗中的女子,比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罗敷,花木兰,刘兰芝,她们个性鲜明而独立,具有那个时代独特的色彩。

而再说到古诗十九首,它的发展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虽有情感流露,可其表现的却是更为广阔深远的人生思考。其次五言诗的成熟,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继承了赋比兴,少了平铺直叙,更多了委婉与含蓄。

如我们所读到的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迢迢牵牛星》,落笔天上,情注人间。更运用了在之前所没有的崭新抒情方式。读《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读出了爱而不得的忧思,更多的却是对人生际遇的感伤。文人不同于劳动者,古诗十九首已不再局限于叙事和描摹,它们更多地抒发了对于生命与社会的思考。

在语言上,乐府民歌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十九首亦有如“秀才说家常话”,在内容上,民歌叙事,而古诗十九首则重抒情与思考。在情感上,民歌铺陈叙事,古诗十九首则重抒情。在意境上,民歌“遒深境绝,其境深厚”,古诗十九首“怊怅切情,其境旷远”。总之,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诸多方面的区别。

诗之盛非诗之源,要想真正体会我国诗歌的风貌,还要多读些唐代以前的诗歌。除今天所讲的诗经、乐府诗与文人诗外,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民歌谣谚。清代沈德潜选编《古诗源》中收录颇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

不管是诗经还是乐府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诗,它们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浮华与绚丽,没有佶屈聱牙与云里雾里,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广阔的社会百态,这才是这些现实主义源头的古体诗歌,最能吸引我们的地方。

同时我们从解读诗之源头,亦可以获得一种精神——追本溯源,知其根本。

希望这四十分钟谈的一些浅见薄识,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上一条:国家公祭日 一中有声音 下一条:徐州一中“风影”足球社团正式成立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0/100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网站地图
  • 站内搜索
  • 用户登录
  • 管理登录
  • 意见反馈

地址: 徐州市云龙区紫金路36号(紫金校区) 联系电话:85885002 邮编:221004   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夹河街校区)联系电话:85582102  邮编:221002 

徐州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徐州市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ICP备0500370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