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 首页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科研

  • 更多

社团活动

达人空间——盛铀钧同学美文作品选

[日期:2013-11-22] 来源: 作者:

自我介绍:生常慵疏,文自亦未为名。唯爱书琴,独厌俗牍。史卷言谈,未尝以为多;时事品评,未尝以为足。毕生二志,识故川旧址之貌,以窥苍茫;得前贤之光耀,糅一言以自实,称一二之有用于烝黎,亦将感念矣。——高三(10)盛铀钧

同学评价:该同学文笔清丽,字挟风霜,显然饱读诗书,博观约取。为人亦淡泊宁静,中正平和,与之相交,受益匪浅。——高三(10)赵子煜

世有桃花

——读《世有桃花》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对于这种存在于古老诗篇中的美好,我向来是无法拒绝的,作为诗经中的第二篇,它的存在更像是少女垂首低眉的温婉一笑,自是令人炫目的流光溢彩,仿佛美人的一翦秋瞳,其中水光潋滟,令人神魂颠倒。

想起《东邪西毒》里那枝生在大漠里的桃花,在猎猎风沙中恰似一簇火苗,轻而易举燃起了北方的狼烟烽火。那种红色同江南桃花那种不爱深红爱浅红是截然不同的,似是宝刀飞溅起的血在枝头绽放,谱一曲妖娆悲歌。也只有褒姒烽火台上倾城一笑,昭君出塞时一曲铮铮琵琶,才能尽夺这碧血桃花之色,与之静静一起绽放。亦或是哪方主帅系那绛绸披风,城破之际免胄示面,风华绝代却似那地狱阿修罗,夺人心神。

这样的桃花,她该同关外的筚篥羌笛一样大气,像陨一样绵长苍凉,或是开于皑皑白雪之中,睥睨天下;或是静立于厮杀的战场边,一挥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待一切尘埃落定,这样的磅礴大气,虽也有儿女情长柔情似水,却也依旧是骨子里的决绝,一如这里的桃花。她是无需明媚春光或是绵绵细雨的:立,是铮铮铁骨万丈豪情,独自飘摇于天地之间,却不咄咄逼人,自有一种魅惑;坐,是君临天下四海归一,是巾帼,也是英雄,是红颜,也是至尊。

想起了唐寅笔下那枝水墨桃花,在南国的水边同柳丝袅娜多情,我见犹怜。南国的才子佳人,又哪个不是这轻柔的桃花,多情且无害,恬静且温润,沐浴着江南的丝雨,聆听着柔软的昆曲,扬起衣袖采撷那寄着相思的红豆。那里,一年四季都是春,歌尽了桃花扇底风,浅唱那新酿桃花,也是一片粉的如团团迷蝶。除了风雅,便是淡然安适,日日都仿佛如流水,一片静好。木窗偶尔打开,有明艳动人却娇羞如桃花的少女倚在窗前,静静诉说一片闲愁。桃花会浸到她的枕边,赠予她一段情缘。一切都笼罩在无边细如愁的雨丝中,朦胧动人,依稀有桃花在这一片绰约中起舞。

“桃”之一字,细看来甚妙:“木”让一切风流韵致有了依靠,“兆”则是两条主干中伸出了多情的杈桠,四点则是点缀的半开半闭的花苞。那轻轻一提,连带着浮花浪蕊的温柔,似是一双上挑的桃花眼,夺去人三魂六魄,多情却是无情处。

谁也看不懂的,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毅然。又有谁知那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的潇洒?只是对着桃花叹一声轻浮,便轻而易举的盖棺定论。可是有人看见桃园结义,又是谁在漫天飞舞的温柔中,清醒的看穿这乱世的浮华,许下了忠义,许尽了不弃,许的是至死不渝的情谊?桃花,本就不是梅花那样孤傲,她对于尘世是若即若离的,正是这种姿态撩起了轻薄之人的心思。她入世,没有凡夫俗子,她艳帜高张为了谁?没有文人墨客,她的低眉浅嗔又是为了谁?没有金戈铁马,她的冷绝杀伐又是为了谁?她旋舞于天地之间的每一个角落,却不属任何一方土地,没有什么桎梏能困住她,她不该生于深闺大院,只有跃出院墙,她才是那个与人面相映红的桃花;任何一方水土都可使她脱胎换骨,却都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她。

其实,桃花是一种很寂寞的花。

想到桃花夫人息妫,突然发现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各种版本的故事里,有各种品格的她。不仅仅是命运使她如此。桃花如何轻薄?只是世人将她想象的太肤浅,越是坚贞不屈,可能表面就需要一种妖娆。

来生,我也愿做那桃花一片,不为一段三生的爱恋,只想在微雨或风雪中,细看一双双醉的迷离,红尘紫陌中的眼。

桥

我是丝绸之路上一座小小的桥。

不起眼的我,连着山的那里,到这里。山沟有着清浅的水流过,可以看见水底五彩的石子。天晴的时候,阳光软软的映照着溪水,一部分造就了表面的波光盈盈,另一部分,则折射着那些石子的空灵明净。极目远望,隐隐的还可以看见东边黛青色的山头。很难想象再往西不远,便是黄沙漫漫的大漠。

但是那五彩的光波已在我的记忆里渐渐褪色。记得很久前那条紧挨着我铺着石板的的路径呢?他到哪里去了?我问无所不知的天,他告诉我,历史已将他淘汰。我责备历史的喜新厌旧,宽厚的天笑一笑,每一段历史,都注定有终结的时候。那原来与我说笑的小溪呢?她在哪里呢?她也不见了,只有眼前飞扬的黄沙在苦笑。

是啊,人们都已将我们抛弃。那我到底,还在执着什么,坚守什么呢?

看惯了沾染大漠风沙却满心喜悦的商人,也看惯了风尘仆仆满心焦灼的寻亲者,看惯了奇兵突袭时警惕严肃的神情。他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却忘记了我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神秘的罗布泊,逝去的古楼兰,异域的香粉萦绕着人的笔端。跟随着张骞的驼队,饮一杯浊酒,西出阳关,这是勇者的游戏。深深浅浅的蹄印,是道上唯一的痕迹;叮叮铛铛的驼铃,是伴我入睡唯一的乐声。

无数的人在这里送去,又迎来他们的至亲。在这里送别没有章台柳,没有人面桃,甚至没有像样的关口。只有前头破败的小亭,留人们一叙衷肠。有时呼啸的风,便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声声叹息。曾见过两位将军就此分别,高唱《敕勒歌》,他们的马长嘶仰面,我看见滚滚热泪从它们的眼中流出;也曾见过云鬓击节的少妇,在桥头徘徊,一遍又一遍地明月春风等闲度;还见过失意被贬的诗人出塞,无奈地挥泪为墨,舒袖成章,满是愤恨地离开。

作为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真不知是喜是忧。

傍在我身边的沙柳渐次老去,伫立着怪影,凝望着千年的繁华。枯草在暮色中抖动者秋日的根须,仰头却瞥见了远飞的归鸿。曾在记忆中高大伟岸的城墙,只剩下几堵断壁残垣孤零零的演绎着一条古城的兴荣衰败。

曾经,人们以最神圣的目光看待这条道路,仰慕着他,敬畏着他,我因此而受到无数赞誉。其实我是不在乎的,真的,可是当我真正连一句赞美也听不到的时候,心里却是说不清的惆怅与失落。但是现在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人们早已忘记了,这条道路的以前的美丽。但我知道我的信念,依然。

想象着自己依旧繁华,但现在的自己已经不复当年;想象着历史不是历史,但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想象着人们不喜新厌旧,但人们不可能不喜新厌旧。这一切注定发生。历史的洪流中,总会冲淡一些人和事的痕迹,而我能做的,唯有坚守我自己的应当的轨迹。

昭君出塞时铮铮的琵琶声仍回荡在耳边,那座意气风发的桥,愿在梦中与你相遇。

画船听雨眠

仍是不能免俗,提笔写下这婉约春意。“江南”这两个字,携着百花的芬芳跃然纸上,连落笔都粘着丝丝烟雨。或寻因为她太好、太美,总引得人们忍不住想为她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

江南调

对于江南,最初的印象是一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那一句“旧曾谙”仿佛宝黛初见,在人间寻寻觅觅许久,那样的风景,只需一眼就深深埋在心里,再也抹不去。

“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当我走出戏院时,夜色已经侵入到每个角落,回望方才还演绎悲欢离合的舞台此时已灯火阑珊,伴着夏夜水乡的月色有些朦胧。想到《社戏》里那关于不甚明晰的歌吹和不甚明晰的两岸风景,同样感觉到无名的惆怅染上眉梢。

很多人都觉得我来到苏州以后就雷打不动去听戏很奇怪,因为我对此几乎一窍不通,只能拿着从地摊上淘来的戏本字字句句的看,听着他们将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字转化成旖旎的腔调,就被悠悠如同水袖婉转的呢喃绕了去,从此越陷越深。而我并不是个纯粹的戏迷,戏曲频道在家里形同虚设,只有在每年来苏州时才会次次光临。戏台与坐席仅几步之遥,却可以穿过那么多积淀已久的时间,将那带着江南气息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次听到真正意义上的昆曲,是在平江路上小小的一方庭院中,听人唱那千古传奇《牡丹亭》。破败的花园里掩藏着竟是如斯风景,她不由脱口而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句话,就像缠绵悱恻的咒语,让我不由自主的沉溺,原来只是那一片春色撩人,明艳的如同她的装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其中又包含了多少人孤芳自赏的幽怨,偏这种幽怨动人心弦,让那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可以痴痴坐下寻思,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正如戏里戏外隔了那样繁多的景致与锦绣的年华,如那飘飘落红迢迢流水终付了空。当曲终人散时,我开始明白,或许所有戏曲不外乎才子佳人,灯下华裳,只是它给人以时间凝结、永恒的错觉,不管台下是垂髫小儿或是银发老翁,台上都是翠微云鬓,韶光正好。所有的明媚鲜妍在那一刻总还艳丽,一遍一遍,乐此不疲。

同样在平江路上这条见证繁华的静谧小道,一家充斥着书香和咖啡香的的小屋里,轻轻踏上木制的狭窄梯道,不忍惊扰这座无虚席的净土,连喁喁私语都如午后阳光慵懒安然。刚翻开一本书,与一个声音不期而遇,“寒江雪,可怜白屋佳人春华换银蝶,这一切,只因为你的离别”。简简单单的一个唱段,后来才知道是新编排的越剧,那段不甚明晰的开头,来自一个小姑娘的手机铃。我看着她接了电话,一口吴侬软语向母亲娇嗔,然后飞快的奔下楼去,与我的桌子擦身而过。一霎那间,我吞下了本想叫住她的欲望:这就是缘吧,捉不住,飘忽不定,但却一定能让人品味许久。就道我记不清她的面容是如寒雪般清冷还是晨光般明媚,但我只要听到那套曲,就会想起这么一个融融的午后,那段悠悠的时光。

人们究竟要多久,才能寻到一处触动心灵的时刻?人们要走多远,才能来到梦中都呼唤的场景?曾在越剧里分辨出一句“轻道我亦如是”,霎时觉得脑中轰然作响,有什么东西瞬间崩塌,红尘孽浪扑面而来:人的轨迹,究竟是冥冥天注定,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有时当某一场景似曾相识时,总会本能的抵抗,,不沿着那个注定的方向走去,可最终谁又说能抵的上一个眼神、一种景象的诱惑?当前尘往事带着未来生命的气息一同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总是身不由己的被裹挟。

记录频道曾播放过《昆曲500年》的纪录片,讲到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白朴,讲到他们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讲到盛极一时的繁华大梦,就像那《南柯梦记》里淳于棼的一梦一样惊人的无奈。但印象最深的却是快要结束时,暗黑的台上只站了一个素衣女子,灯光弱弱的打在她身上,她的颦笑身段被重重无情越过的帘幕遮了去,只有灯光还是一片清冷,甚至凄寒。

曾在苏州听过评弹一曲,名为《再生缘》,那个传奇女状元的故事。青衫女子怀抱琵琶,甜糯的软音低回如风,她眼角上的皱纹明显,似乎也没有刻意的掩饰,神情稍带着肃穆。水榭中的雨夜在她的怀中多情缠绕上心头,千百种思绪急也如她手中的琵琶,舒也如她手中的琵琶,一套又一套的轮指,是生命里世代萦回、天道无常的最好表达。

“人生代代无穷已,明月年年只相似”,只道是物的轮回一年又一年,人的轮回一生复一生,而谁又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当前尘往事都已湮灭,道家是不敢触碰执念的,不也一样要求得长生么?细碎的女声响起,看她朱唇张张合合,似在喟然长叹自欺欺人。想来无需不怖,就让这种感情存在,反倒更显出目前的一人一事的真实,就如同微微的咸味可以解开腻人的甜,如此也甚好。

记得第一次到苏州去,远远地望着枫桥,听寒山寺里的钟声,正值夜深人静,仿佛有什么东西与一轮孤月升起,沉沉夜幕下星光点点的时候从时光的缝隙中流了出来,予我一人独享。不会有比这更美的时刻了。那江枫渔火对愁眠,我没有什么值得一述的愁绪,亦不曾看见桥下河堤的人烟,但似有一圈光晕从夜雾中升腾,枕畔,是一卷淡淡的墨香。

好一个风景旧曾谙,不是吗,他们傅粉浓妆,描画出的是芸芸众生的面庞。那些写戏人的曾经,演戏人的曾经,青史之中所有所有人的曾经,也终将会是你我的曾经。那么,又有谁没有资格说:“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江南行

当我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仿佛又听到了那如叮咛一般温柔细腻的橹桨,看到了那浸润我梦乡的水汽,顿时笔下凝滞,眼中酸涩。我无缘与他日日相对,却有缘和她年年相聚,然后在剩下的日子里与人悉数我仅有的回忆,也就甘愿沦为了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人。

从车水马龙的大街到静僻的古镇仅有几步之遥,踏出踏进恍如一世。镇子里的人来来往往,似乎对这种古旧的气息习以为常,丝毫也没有现代化的污染。道旁、河旁挨着一些低矮的房屋,大多还是推开木雕花窗就能面向那青色的河。走到一处桥上,不由哑然失笑。桥名为“西施桥”,而穿桥而过的的河叫“子胥河”。当年无比愤怒痛斥她为红颜祸水的相国如今仍之居于她下,且听说苏州人对这个让他们亡了国的美女无比热爱,还带些敬重。或许在这里,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经历了太多岁月,,所以懂得了静好,不问是非,只求真心喜爱着,日日相看不厌。曾经哀鸿遍野的古战场早已被细密的雨丝封印住,生生叫人缄口不言。

穿过一个窄窄的巷口,两边的屋檐靠的这样近、这样密,都可以互叙心事了,邻里间也可以直接在窗子里喊话。孩子们在家门口嬉戏,时近午饭,一个小女孩端着一碗宽宽扁扁的面条:“阿婆,我们家做的面汤你尝尝。”声音清脆,荡开在窄窄的街巷和河道上。路过几个小店面,一看买的是龙须糖,问都没有问价就说我要两斤。老板是一个年近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没有嘈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叫卖,他本来坐在那里,写在纸上的招牌飘飘扬扬。见我进来,慢慢站起身,缓缓拿出一张油纸,仔细的包裹起来。我看着他折起四边的纸聚拢在一起,又用一张大的牛皮纸将两斤包在一处,细细的扎好带子。等我付了钱,他又叫住我,从他面前的大桌下面拿出一个小纸包,“自家做的粽子糖,不是祖传绝活也不敢拿来卖,拿去尝尝,下次再来。”盛情难却,我接过纸包,嘴里应着,不住道谢,竟有些迷醉于这小国寡民、世外桃源的梦境。

再走没多远,眼前豁然开朗却也让人心中一紧。状元府第门前,两队人马浩浩荡荡往一处开去,还有导游拿着大喇叭叫喊“后面的跟上了”,一片混乱。突然觉得这些入侵者是多么可恶,多么无知,而我却曾是他们其中一员,姑苏城已经是一位老人了,而我们仅因艳羡她昔日的荣光便来打扰,她却只是包容笑着,一一纳进,将她的过往不动声色的道来,无论哪个角落,都是一片安然。

去过埃及的人都说,喝过尼罗河的水,总有一天会再回到这里来。或许姑苏城也一样吧,我总是如同栖息的鸟儿,无法适从时便回到南方来,寻找慰藉,却不知这样的栖息还能延续多久。

江南情

提到江南,无人不爱。在这个地方,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变应万变,生命就像那青石板桥下的流水,每日淙淙滑过,虽没有惊涛骇浪波澜壮阔,却平稳淡然从容。而生活,就像那岸边的木雕小楼,微微带些湿润的气息。船儿悠悠走,荡开一曾涟漪,生命又怎会没有波纹?总会有一枝橹桨谭入河底,不经意拨动了最深处的心弦,那少女的一回首低眉就是一颗生生不离的心。总有一些曲调,能让人听到后悠然哼唱,且在不经意间泪流成行,。这才是江南。

江南之道,在于静、雅、淡、柔。所谓静,处事不惊,不破不立,不变以应;所谓雅,风姿倾世,处处入画;所谓淡,名利淡处,不恋荣华;所谓柔,以柔克刚,以立于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种场景只有江南可以拥有。江南并非脱离世俗,世俗人也觉得江南才是故乡。当有一日,与君同驻马,画船听雨眠。

马 戏

马戏本身本不可笑,观赏它的人大多数也并没有体味出喜剧效果,只是人们将它定义为“娱乐”,所以人们在观赏时就必须要装装样子,以满足自己对它的定义;不知道人们要自欺欺人多久,才能摆脱自己对自己愚弄。

儒家的价值观在政治活动中,就是续演了两千年的马戏。无数人怀揣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渴望得到一个可以为之而死的知己,却发现臣子与君主之间永远不存在平等的对话,所谓的“仁、义、礼、知、信”不过是幌子。在官场中,有道德就没有权力。梗着脖子的都是站着死的,不用点花言巧语怎么能稳住身板;明主毕竟是昙花一现,大部分的英俊仍沉于下僚,永不见天日。更多的时候臣子是皇帝的工具,谏官直言,唯魏征善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况王臣?而从小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坚信孔夫子的教诲是对的,董仲舒的话不错,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悲剧。

政治中道德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平等,可是所有人在专制下做着分权之事,所以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怪乎停滞不前的制度可以保留这么久。在长久的封建体制下偶尔有几个悟出真谛的人,几个简单的伎俩就扫平障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挟天子,张居正黜高拱,无一例外的,他们被作为“权臣”一列,永远被后世唾弃。

用华美的外衣包装,欺骗的是自己。坐在台下看马戏的人们,如果有人清醒地看你们,你们比马戏更像笑话。

《君主论》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最诚实的“验史”报告。马基雅维利用最真实的记录,写下了惊世骇俗的理论:“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能够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个人的赞扬,因为群众总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这个世界尽是群氓。”一针见血,于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来说,它就像政治解放的号角。书里,法王路易十四对那不勒斯的反复无常,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的政治婚姻,亚利山大六世“主持公道”的嘴脸,还有备受推崇的西泽尔·波尔吉亚种种诡计,无不抽丝剥茧般再现。鉴于此,他条分缕析了“看马戏”的人们是如何生搬硬套,自己给自己桎梏与欺骗的。可是到了现在,还有绝大部分的民众不相信自己所见的真相,转而相信那套冠冕堂皇的理论。是虔诚?是愚昧?抑或是虚伪?或许罗素同马基雅维利一样看到了真相:“附丽在这个名字上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伪善者们的愤怒——他们是最不愿将坏事说成坏事的。”历史的惯性推着人们,而不前进、不认识、不接受,就永不能战胜它,那种阴暗越是逃避就越会在心中生根发芽。

马戏本不可笑,人们说它可笑,它便可笑;规则本不该如此,可人们说它应该如此,它便如此了,而已。

花 溪

上帝是个调皮的孩子,在轻摇管琴,而我们,只能随着他的节奏,身不由己。

——《阿门》

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让全世界疯狂;从没有一个国家的疯狂,以世界为代价。尚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创伤中治愈,钱财又被盟国洗劫一空,贫穷、动荡是人民的常态,掮客政商们喋喋不休地争吵;最终剩下了两条路:共产党与国社党。向左或向右,历史总爱给出让人追悔莫及的结果。

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开始好转,家家户户吃肉开车逍遥自在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那个人甚至许诺了德意志一千年的幸福。人们并没有看到平静下的暗潮涌动,是狂热民族主义下的血腥,而他,海德里希,正处于这激流中。

第三帝国的最暗面掌握在他手里,手下的秘密警察不仅让被统治地区人闻之色变,而且在德国内部亦让人噤若寒蝉。臭名昭著“万湖会议”、“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处于他的掌控中,奥斯维辛、达濠等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也由他一手经办,而他,却永远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甚至将他的上司玩弄于鼓掌间。所有人的评价,是“布拉格屠夫”、是“刽子手”。

但疯狂的年代总要留下悖论,奔流的溪水总会被怪圈缠绕。这样一个人,拳击、网球、赛艇无所不能,是当时国家击剑冠军;海、陆、空皆精,曾与前苏联空军进行交战,而他的体质并不适合这一切。于他讲,没有娱乐与休息,这一切的活动都带有增强人格的目的性;钢铁般意志,是对他个性中坚韧的最好概况。同时他音乐世家的出身让他有着天生的敏感,一手小提琴曲催人泪下。无法想象,到底是什么让他投身于之浪潮之中,残忍地诛戮。

也一度以为他醉心权术。可当从种种迹象发掘他生命的态度时,坚信的开始动摇:从不带警卫,多次在危险时私自驾驶私人飞机,甚至在遇刺时还要自己与刺客枪战……-一个人想要爱权力,就注定会是惜命之徒。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或是处污秽不羞的小人,无不求得长生以求享受权力带来更多的益处。而显然在这方面,海德里希不是。他只是一朵寄生在腐土中幽暗的花,随时代溪流的节奏怒放,在他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追逐”。

追逐什么呢?没有信仰,没有钱权,没有享受------只是为了奔跑而追逐。时代推搡着,浪潮裹挟着,只好身不由己,脚步从未停下,而自己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却仍旧一片迷茫。因为迷茫,所以走走停停也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活下去,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现存的状况,只是一种惯性,看惯了日夜走入焚尸炉里的犹太人,哪一天又会轮到自己呢?他说不准,可总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就如同死神之于其他人。在这里,生死界限划分的并不明晰,轻轻一笔让人觉得可以忽视,所以他在临死时依旧那么苍白,就如同引言中他哼唱起那部歌剧。

明明没有目的,一生中在追逐什么?坚持什么?完善什么?战争本身并没有它给人带来的迷茫那么可怕。身处其中的人知道自己给不出答案,所以只好机械前进,听从着一个人不知是对是错的号令,尽情的前冲。表现出的热情也不是因爱什么恨什么,在那个时期,爱恨多么渺小。只是有人告诉他们应该那样做,他们便听从了,因为猛冲的姿态属于勇士,海市蜃楼般的荣誉像勃兰登堡门上的铁十字,遥遥无期的等在瓦尔哈拉英灵殿中。几人清醒,几人痛苦,与其直面惨淡,不如醉生梦死的前进。

极权主义大成者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指出;“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思想麻痹,核心价值肢解,审美支离破碎,这就是公众生活,同时也是私人空间。

如果是溪水中一朵无根之花,无论再怎么努力地开放,也终要被激流卷走。苦苦挣扎?一切终会消逝,溪水恢复宁静,更美的花朵涌入……

不似花枝枯后落

——读《伶官传序》有感

那日在教室里静坐,校广播站竟播放起了粤语歌。正在想是哪介大胆的音乐编辑顶风作案,却在听到那个浑厚绵长却又带着几分洒脱的声音微微一滞:是他?!转念又想到近日是他的忌日,心里更加了然。

初次在银幕上看到他是由于林青霞而无药可救地迷上《东邪西毒》,其中欧阳锋得知大嫂死讯决然饮下那半坛“醉生梦死”酒,他凄然到:其实醉生梦死只是开的玩笑,你越是体验自己是否忘记,你就记得越深。声音似乎夹杂了其所有的痛;

而后又看到《新白发魔女传》,他带人闯进她的宫中刺伤了她时,她痴痴地问:你为什么不信我?他棕色的麻衣在风中飞扬;在以后的《霸王别姬》,他又将一个人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如飞蛾扑火般不管不顾地爱戏成痴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人性格里到底多少决绝、多少坚持,他就在剧中留了多少。

2003年我自不会关注这颗巨星的陨落,在那之前对他一无所知,只是通过人们的只言片语的赞叹来想象他的风华正茂,亦只能通过人们的妄言揣度来想象他的毅然决然地纵身一跃。

于是我知道了他风光背后的无限艰辛,从初出茅庐到星光璀璨,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知道了他铅华洗尽的沉稳,在浮华背后、毫不骄傲的正直与洁净,在那个虚伪浮华圈中的洁身自好……

于是有了深深地遗憾,没能在他最美好的年华里在人群中深深地仰望他一眼,寄托对他人格的无限崇敬。可是我一直对轻生的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人生多么美好,再活他个十辈子(语出贝多芬),也就是说,我同其他许多人一样,认为他有钱又名,还有很多爱他的人,他可以说是最富有的人了,却在全盛时期毫不留恋地离开尘世,可惜了。

当我渐渐地开始思考,去从书中找寻人们的悲欢离合时,开始明白了。那日学到《伶官传序》时,我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在李存勖的身上,那样一个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的少年,背负着家国大恨南征北战,最后意气扬扬一统北方,彼时的他还不过而立之年。之后的三年荒唐轻薄如同梦中翩翩的落花,他建立起的帝国在他人生最鼎盛的时刻,繁华事落逐香尘,而他也被自己宠爱的伶官于乱箭之中射死,为天下笑。同时,吏官无一例外地将他打入一个被嘲笑、后人引以为鉴的名单中。

可真是这样吗?一个历尽十几年辛苦打下的江山,任谁也会对倾注心血的天下倍加珍重。可庄宗真正倾尽心血的,细想却并非这江山,他拼尽全力不是为了一统天下,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命:战胜梁、燕,以他们的血来祭我。所以,他励精图治,厉兵秣马,踌躇满志。当他完成先王遗愿时,他毕生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人生至此,完全可以完结了,至于治天下,不在先王遗命之内,也不在他这一生所要努力的范围内,理他做甚?而后人却以此为诟病,笑他的有,叹他的有,批判的更有。而实际上,他自己却是不带遗憾离去。

如此类比,发现张国荣的人生轨迹与他出奇的相似。由此想来,在最美的瞬间纵身一跃,他也是无悔无憾的,他不要做人间富贵花,他只要自己得到人们的认可,他一生的任务也就此完成,带给人们一个华丽完美的谢幕。或许是他以后如果活下去,无法再活得这样优雅、这般从容,与其在年老色衰时空悲切,以遥想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记忆度日,凄凉悲惶的日子怕是他不能忍受的。

同样的思绪涌上了很多,有一句谶语:“颜醉镜花醉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那些享尽盛名的美人竟真是没有几个能平安快乐,年终而竭。一方面,上天给了他们美貌,自然要夺走些别的;另一方面,他们美丽的容颜是有能力的人掠夺的对象;但是主要的,也许是当他们的丽燃尽的一刹那,他们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有命批曰:“自古良将与红颜,不教人间尽白头”.可良将白头会如何?终是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打碎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许诺。

人生长短,应如我,大梦浮生过。不似花枝枯后落,繁华尽岂苟活?

上一条:小草文学社校庆专访
下一条:生命医学社举办“饮食与健康”知识讲座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一中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一中简介

    • 组织机构

    • 历史回眸

    • 荣誉殿堂

    • 美丽校园

    •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 公示公告

    • 招生收费

    • 师资建设

    •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 招生动态

    • 招生政策

    • 招聘动态

    •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 国际部简介

    • 国际部动态

    • 学术信息

    • 师生园地

    • 精彩视频

    •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 教研管理

    • 师资建设

    • 课改阵地

    • 资料存档

    • 丰硕成果

    •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 青蓝工程

    • 教师获奖

    • 教师论文

    •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 德育管理

    • 学子风采

    • 团委纪事

    • 学生组织

    • 社团活动

    • 心海导航

    • 国旗下讲话

    •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 工会园地

    • 关工委

    •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 后勤服务

    •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 一中钉钉

    • 一师一优课

    • 中学学科网

    • 实验教学登记

    • 电子阅览室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一中简介
    组织机构
    历史回眸
    荣誉殿堂
    美丽校园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学校概况
    规章制度
    公示公告
    招生收费
    师资建设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党建动态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招生动态
    招生政策
    招聘动态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部简介
    国际部动态
    学术信息
    师生园地
    精彩视频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师资建设
    课改阵地
    资料存档
    丰硕成果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名师风采
    青蓝工程
    教师获奖
    教师论文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工会园地
    关工委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后勤服务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一中钉钉
    一师一优课
    中学学科网
    实验教学登记
    电子阅览室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建设 >> 社团活动 >> 正文
社团活动

达人空间——盛铀钧同学美文作品选

2013年11月22日 00:00  点击:[]

自我介绍:生常慵疏,文自亦未为名。唯爱书琴,独厌俗牍。史卷言谈,未尝以为多;时事品评,未尝以为足。毕生二志,识故川旧址之貌,以窥苍茫;得前贤之光耀,糅一言以自实,称一二之有用于烝黎,亦将感念矣。——高三(10)盛铀钧

同学评价:该同学文笔清丽,字挟风霜,显然饱读诗书,博观约取。为人亦淡泊宁静,中正平和,与之相交,受益匪浅。——高三(10)赵子煜

世有桃花

——读《世有桃花》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对于这种存在于古老诗篇中的美好,我向来是无法拒绝的,作为诗经中的第二篇,它的存在更像是少女垂首低眉的温婉一笑,自是令人炫目的流光溢彩,仿佛美人的一翦秋瞳,其中水光潋滟,令人神魂颠倒。

想起《东邪西毒》里那枝生在大漠里的桃花,在猎猎风沙中恰似一簇火苗,轻而易举燃起了北方的狼烟烽火。那种红色同江南桃花那种不爱深红爱浅红是截然不同的,似是宝刀飞溅起的血在枝头绽放,谱一曲妖娆悲歌。也只有褒姒烽火台上倾城一笑,昭君出塞时一曲铮铮琵琶,才能尽夺这碧血桃花之色,与之静静一起绽放。亦或是哪方主帅系那绛绸披风,城破之际免胄示面,风华绝代却似那地狱阿修罗,夺人心神。

这样的桃花,她该同关外的筚篥羌笛一样大气,像陨一样绵长苍凉,或是开于皑皑白雪之中,睥睨天下;或是静立于厮杀的战场边,一挥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待一切尘埃落定,这样的磅礴大气,虽也有儿女情长柔情似水,却也依旧是骨子里的决绝,一如这里的桃花。她是无需明媚春光或是绵绵细雨的:立,是铮铮铁骨万丈豪情,独自飘摇于天地之间,却不咄咄逼人,自有一种魅惑;坐,是君临天下四海归一,是巾帼,也是英雄,是红颜,也是至尊。

想起了唐寅笔下那枝水墨桃花,在南国的水边同柳丝袅娜多情,我见犹怜。南国的才子佳人,又哪个不是这轻柔的桃花,多情且无害,恬静且温润,沐浴着江南的丝雨,聆听着柔软的昆曲,扬起衣袖采撷那寄着相思的红豆。那里,一年四季都是春,歌尽了桃花扇底风,浅唱那新酿桃花,也是一片粉的如团团迷蝶。除了风雅,便是淡然安适,日日都仿佛如流水,一片静好。木窗偶尔打开,有明艳动人却娇羞如桃花的少女倚在窗前,静静诉说一片闲愁。桃花会浸到她的枕边,赠予她一段情缘。一切都笼罩在无边细如愁的雨丝中,朦胧动人,依稀有桃花在这一片绰约中起舞。

“桃”之一字,细看来甚妙:“木”让一切风流韵致有了依靠,“兆”则是两条主干中伸出了多情的杈桠,四点则是点缀的半开半闭的花苞。那轻轻一提,连带着浮花浪蕊的温柔,似是一双上挑的桃花眼,夺去人三魂六魄,多情却是无情处。

谁也看不懂的,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毅然。又有谁知那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的潇洒?只是对着桃花叹一声轻浮,便轻而易举的盖棺定论。可是有人看见桃园结义,又是谁在漫天飞舞的温柔中,清醒的看穿这乱世的浮华,许下了忠义,许尽了不弃,许的是至死不渝的情谊?桃花,本就不是梅花那样孤傲,她对于尘世是若即若离的,正是这种姿态撩起了轻薄之人的心思。她入世,没有凡夫俗子,她艳帜高张为了谁?没有文人墨客,她的低眉浅嗔又是为了谁?没有金戈铁马,她的冷绝杀伐又是为了谁?她旋舞于天地之间的每一个角落,却不属任何一方土地,没有什么桎梏能困住她,她不该生于深闺大院,只有跃出院墙,她才是那个与人面相映红的桃花;任何一方水土都可使她脱胎换骨,却都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她。

其实,桃花是一种很寂寞的花。

想到桃花夫人息妫,突然发现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各种版本的故事里,有各种品格的她。不仅仅是命运使她如此。桃花如何轻薄?只是世人将她想象的太肤浅,越是坚贞不屈,可能表面就需要一种妖娆。

来生,我也愿做那桃花一片,不为一段三生的爱恋,只想在微雨或风雪中,细看一双双醉的迷离,红尘紫陌中的眼。

桥

我是丝绸之路上一座小小的桥。

不起眼的我,连着山的那里,到这里。山沟有着清浅的水流过,可以看见水底五彩的石子。天晴的时候,阳光软软的映照着溪水,一部分造就了表面的波光盈盈,另一部分,则折射着那些石子的空灵明净。极目远望,隐隐的还可以看见东边黛青色的山头。很难想象再往西不远,便是黄沙漫漫的大漠。

但是那五彩的光波已在我的记忆里渐渐褪色。记得很久前那条紧挨着我铺着石板的的路径呢?他到哪里去了?我问无所不知的天,他告诉我,历史已将他淘汰。我责备历史的喜新厌旧,宽厚的天笑一笑,每一段历史,都注定有终结的时候。那原来与我说笑的小溪呢?她在哪里呢?她也不见了,只有眼前飞扬的黄沙在苦笑。

是啊,人们都已将我们抛弃。那我到底,还在执着什么,坚守什么呢?

看惯了沾染大漠风沙却满心喜悦的商人,也看惯了风尘仆仆满心焦灼的寻亲者,看惯了奇兵突袭时警惕严肃的神情。他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却忘记了我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神秘的罗布泊,逝去的古楼兰,异域的香粉萦绕着人的笔端。跟随着张骞的驼队,饮一杯浊酒,西出阳关,这是勇者的游戏。深深浅浅的蹄印,是道上唯一的痕迹;叮叮铛铛的驼铃,是伴我入睡唯一的乐声。

无数的人在这里送去,又迎来他们的至亲。在这里送别没有章台柳,没有人面桃,甚至没有像样的关口。只有前头破败的小亭,留人们一叙衷肠。有时呼啸的风,便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声声叹息。曾见过两位将军就此分别,高唱《敕勒歌》,他们的马长嘶仰面,我看见滚滚热泪从它们的眼中流出;也曾见过云鬓击节的少妇,在桥头徘徊,一遍又一遍地明月春风等闲度;还见过失意被贬的诗人出塞,无奈地挥泪为墨,舒袖成章,满是愤恨地离开。

作为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真不知是喜是忧。

傍在我身边的沙柳渐次老去,伫立着怪影,凝望着千年的繁华。枯草在暮色中抖动者秋日的根须,仰头却瞥见了远飞的归鸿。曾在记忆中高大伟岸的城墙,只剩下几堵断壁残垣孤零零的演绎着一条古城的兴荣衰败。

曾经,人们以最神圣的目光看待这条道路,仰慕着他,敬畏着他,我因此而受到无数赞誉。其实我是不在乎的,真的,可是当我真正连一句赞美也听不到的时候,心里却是说不清的惆怅与失落。但是现在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人们早已忘记了,这条道路的以前的美丽。但我知道我的信念,依然。

想象着自己依旧繁华,但现在的自己已经不复当年;想象着历史不是历史,但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想象着人们不喜新厌旧,但人们不可能不喜新厌旧。这一切注定发生。历史的洪流中,总会冲淡一些人和事的痕迹,而我能做的,唯有坚守我自己的应当的轨迹。

昭君出塞时铮铮的琵琶声仍回荡在耳边,那座意气风发的桥,愿在梦中与你相遇。

画船听雨眠

仍是不能免俗,提笔写下这婉约春意。“江南”这两个字,携着百花的芬芳跃然纸上,连落笔都粘着丝丝烟雨。或寻因为她太好、太美,总引得人们忍不住想为她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

江南调

对于江南,最初的印象是一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那一句“旧曾谙”仿佛宝黛初见,在人间寻寻觅觅许久,那样的风景,只需一眼就深深埋在心里,再也抹不去。

“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当我走出戏院时,夜色已经侵入到每个角落,回望方才还演绎悲欢离合的舞台此时已灯火阑珊,伴着夏夜水乡的月色有些朦胧。想到《社戏》里那关于不甚明晰的歌吹和不甚明晰的两岸风景,同样感觉到无名的惆怅染上眉梢。

很多人都觉得我来到苏州以后就雷打不动去听戏很奇怪,因为我对此几乎一窍不通,只能拿着从地摊上淘来的戏本字字句句的看,听着他们将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字转化成旖旎的腔调,就被悠悠如同水袖婉转的呢喃绕了去,从此越陷越深。而我并不是个纯粹的戏迷,戏曲频道在家里形同虚设,只有在每年来苏州时才会次次光临。戏台与坐席仅几步之遥,却可以穿过那么多积淀已久的时间,将那带着江南气息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次听到真正意义上的昆曲,是在平江路上小小的一方庭院中,听人唱那千古传奇《牡丹亭》。破败的花园里掩藏着竟是如斯风景,她不由脱口而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句话,就像缠绵悱恻的咒语,让我不由自主的沉溺,原来只是那一片春色撩人,明艳的如同她的装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其中又包含了多少人孤芳自赏的幽怨,偏这种幽怨动人心弦,让那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可以痴痴坐下寻思,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正如戏里戏外隔了那样繁多的景致与锦绣的年华,如那飘飘落红迢迢流水终付了空。当曲终人散时,我开始明白,或许所有戏曲不外乎才子佳人,灯下华裳,只是它给人以时间凝结、永恒的错觉,不管台下是垂髫小儿或是银发老翁,台上都是翠微云鬓,韶光正好。所有的明媚鲜妍在那一刻总还艳丽,一遍一遍,乐此不疲。

同样在平江路上这条见证繁华的静谧小道,一家充斥着书香和咖啡香的的小屋里,轻轻踏上木制的狭窄梯道,不忍惊扰这座无虚席的净土,连喁喁私语都如午后阳光慵懒安然。刚翻开一本书,与一个声音不期而遇,“寒江雪,可怜白屋佳人春华换银蝶,这一切,只因为你的离别”。简简单单的一个唱段,后来才知道是新编排的越剧,那段不甚明晰的开头,来自一个小姑娘的手机铃。我看着她接了电话,一口吴侬软语向母亲娇嗔,然后飞快的奔下楼去,与我的桌子擦身而过。一霎那间,我吞下了本想叫住她的欲望:这就是缘吧,捉不住,飘忽不定,但却一定能让人品味许久。就道我记不清她的面容是如寒雪般清冷还是晨光般明媚,但我只要听到那套曲,就会想起这么一个融融的午后,那段悠悠的时光。

人们究竟要多久,才能寻到一处触动心灵的时刻?人们要走多远,才能来到梦中都呼唤的场景?曾在越剧里分辨出一句“轻道我亦如是”,霎时觉得脑中轰然作响,有什么东西瞬间崩塌,红尘孽浪扑面而来:人的轨迹,究竟是冥冥天注定,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有时当某一场景似曾相识时,总会本能的抵抗,,不沿着那个注定的方向走去,可最终谁又说能抵的上一个眼神、一种景象的诱惑?当前尘往事带着未来生命的气息一同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总是身不由己的被裹挟。

记录频道曾播放过《昆曲500年》的纪录片,讲到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白朴,讲到他们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讲到盛极一时的繁华大梦,就像那《南柯梦记》里淳于棼的一梦一样惊人的无奈。但印象最深的却是快要结束时,暗黑的台上只站了一个素衣女子,灯光弱弱的打在她身上,她的颦笑身段被重重无情越过的帘幕遮了去,只有灯光还是一片清冷,甚至凄寒。

曾在苏州听过评弹一曲,名为《再生缘》,那个传奇女状元的故事。青衫女子怀抱琵琶,甜糯的软音低回如风,她眼角上的皱纹明显,似乎也没有刻意的掩饰,神情稍带着肃穆。水榭中的雨夜在她的怀中多情缠绕上心头,千百种思绪急也如她手中的琵琶,舒也如她手中的琵琶,一套又一套的轮指,是生命里世代萦回、天道无常的最好表达。

“人生代代无穷已,明月年年只相似”,只道是物的轮回一年又一年,人的轮回一生复一生,而谁又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当前尘往事都已湮灭,道家是不敢触碰执念的,不也一样要求得长生么?细碎的女声响起,看她朱唇张张合合,似在喟然长叹自欺欺人。想来无需不怖,就让这种感情存在,反倒更显出目前的一人一事的真实,就如同微微的咸味可以解开腻人的甜,如此也甚好。

记得第一次到苏州去,远远地望着枫桥,听寒山寺里的钟声,正值夜深人静,仿佛有什么东西与一轮孤月升起,沉沉夜幕下星光点点的时候从时光的缝隙中流了出来,予我一人独享。不会有比这更美的时刻了。那江枫渔火对愁眠,我没有什么值得一述的愁绪,亦不曾看见桥下河堤的人烟,但似有一圈光晕从夜雾中升腾,枕畔,是一卷淡淡的墨香。

好一个风景旧曾谙,不是吗,他们傅粉浓妆,描画出的是芸芸众生的面庞。那些写戏人的曾经,演戏人的曾经,青史之中所有所有人的曾经,也终将会是你我的曾经。那么,又有谁没有资格说:“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江南行

当我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仿佛又听到了那如叮咛一般温柔细腻的橹桨,看到了那浸润我梦乡的水汽,顿时笔下凝滞,眼中酸涩。我无缘与他日日相对,却有缘和她年年相聚,然后在剩下的日子里与人悉数我仅有的回忆,也就甘愿沦为了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人。

从车水马龙的大街到静僻的古镇仅有几步之遥,踏出踏进恍如一世。镇子里的人来来往往,似乎对这种古旧的气息习以为常,丝毫也没有现代化的污染。道旁、河旁挨着一些低矮的房屋,大多还是推开木雕花窗就能面向那青色的河。走到一处桥上,不由哑然失笑。桥名为“西施桥”,而穿桥而过的的河叫“子胥河”。当年无比愤怒痛斥她为红颜祸水的相国如今仍之居于她下,且听说苏州人对这个让他们亡了国的美女无比热爱,还带些敬重。或许在这里,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经历了太多岁月,,所以懂得了静好,不问是非,只求真心喜爱着,日日相看不厌。曾经哀鸿遍野的古战场早已被细密的雨丝封印住,生生叫人缄口不言。

穿过一个窄窄的巷口,两边的屋檐靠的这样近、这样密,都可以互叙心事了,邻里间也可以直接在窗子里喊话。孩子们在家门口嬉戏,时近午饭,一个小女孩端着一碗宽宽扁扁的面条:“阿婆,我们家做的面汤你尝尝。”声音清脆,荡开在窄窄的街巷和河道上。路过几个小店面,一看买的是龙须糖,问都没有问价就说我要两斤。老板是一个年近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没有嘈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叫卖,他本来坐在那里,写在纸上的招牌飘飘扬扬。见我进来,慢慢站起身,缓缓拿出一张油纸,仔细的包裹起来。我看着他折起四边的纸聚拢在一起,又用一张大的牛皮纸将两斤包在一处,细细的扎好带子。等我付了钱,他又叫住我,从他面前的大桌下面拿出一个小纸包,“自家做的粽子糖,不是祖传绝活也不敢拿来卖,拿去尝尝,下次再来。”盛情难却,我接过纸包,嘴里应着,不住道谢,竟有些迷醉于这小国寡民、世外桃源的梦境。

再走没多远,眼前豁然开朗却也让人心中一紧。状元府第门前,两队人马浩浩荡荡往一处开去,还有导游拿着大喇叭叫喊“后面的跟上了”,一片混乱。突然觉得这些入侵者是多么可恶,多么无知,而我却曾是他们其中一员,姑苏城已经是一位老人了,而我们仅因艳羡她昔日的荣光便来打扰,她却只是包容笑着,一一纳进,将她的过往不动声色的道来,无论哪个角落,都是一片安然。

去过埃及的人都说,喝过尼罗河的水,总有一天会再回到这里来。或许姑苏城也一样吧,我总是如同栖息的鸟儿,无法适从时便回到南方来,寻找慰藉,却不知这样的栖息还能延续多久。

江南情

提到江南,无人不爱。在这个地方,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变应万变,生命就像那青石板桥下的流水,每日淙淙滑过,虽没有惊涛骇浪波澜壮阔,却平稳淡然从容。而生活,就像那岸边的木雕小楼,微微带些湿润的气息。船儿悠悠走,荡开一曾涟漪,生命又怎会没有波纹?总会有一枝橹桨谭入河底,不经意拨动了最深处的心弦,那少女的一回首低眉就是一颗生生不离的心。总有一些曲调,能让人听到后悠然哼唱,且在不经意间泪流成行,。这才是江南。

江南之道,在于静、雅、淡、柔。所谓静,处事不惊,不破不立,不变以应;所谓雅,风姿倾世,处处入画;所谓淡,名利淡处,不恋荣华;所谓柔,以柔克刚,以立于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种场景只有江南可以拥有。江南并非脱离世俗,世俗人也觉得江南才是故乡。当有一日,与君同驻马,画船听雨眠。

马 戏

马戏本身本不可笑,观赏它的人大多数也并没有体味出喜剧效果,只是人们将它定义为“娱乐”,所以人们在观赏时就必须要装装样子,以满足自己对它的定义;不知道人们要自欺欺人多久,才能摆脱自己对自己愚弄。

儒家的价值观在政治活动中,就是续演了两千年的马戏。无数人怀揣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渴望得到一个可以为之而死的知己,却发现臣子与君主之间永远不存在平等的对话,所谓的“仁、义、礼、知、信”不过是幌子。在官场中,有道德就没有权力。梗着脖子的都是站着死的,不用点花言巧语怎么能稳住身板;明主毕竟是昙花一现,大部分的英俊仍沉于下僚,永不见天日。更多的时候臣子是皇帝的工具,谏官直言,唯魏征善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况王臣?而从小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坚信孔夫子的教诲是对的,董仲舒的话不错,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悲剧。

政治中道德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平等,可是所有人在专制下做着分权之事,所以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怪乎停滞不前的制度可以保留这么久。在长久的封建体制下偶尔有几个悟出真谛的人,几个简单的伎俩就扫平障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挟天子,张居正黜高拱,无一例外的,他们被作为“权臣”一列,永远被后世唾弃。

用华美的外衣包装,欺骗的是自己。坐在台下看马戏的人们,如果有人清醒地看你们,你们比马戏更像笑话。

《君主论》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最诚实的“验史”报告。马基雅维利用最真实的记录,写下了惊世骇俗的理论:“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能够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个人的赞扬,因为群众总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这个世界尽是群氓。”一针见血,于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来说,它就像政治解放的号角。书里,法王路易十四对那不勒斯的反复无常,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的政治婚姻,亚利山大六世“主持公道”的嘴脸,还有备受推崇的西泽尔·波尔吉亚种种诡计,无不抽丝剥茧般再现。鉴于此,他条分缕析了“看马戏”的人们是如何生搬硬套,自己给自己桎梏与欺骗的。可是到了现在,还有绝大部分的民众不相信自己所见的真相,转而相信那套冠冕堂皇的理论。是虔诚?是愚昧?抑或是虚伪?或许罗素同马基雅维利一样看到了真相:“附丽在这个名字上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伪善者们的愤怒——他们是最不愿将坏事说成坏事的。”历史的惯性推着人们,而不前进、不认识、不接受,就永不能战胜它,那种阴暗越是逃避就越会在心中生根发芽。

马戏本不可笑,人们说它可笑,它便可笑;规则本不该如此,可人们说它应该如此,它便如此了,而已。

花 溪

上帝是个调皮的孩子,在轻摇管琴,而我们,只能随着他的节奏,身不由己。

——《阿门》

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让全世界疯狂;从没有一个国家的疯狂,以世界为代价。尚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创伤中治愈,钱财又被盟国洗劫一空,贫穷、动荡是人民的常态,掮客政商们喋喋不休地争吵;最终剩下了两条路:共产党与国社党。向左或向右,历史总爱给出让人追悔莫及的结果。

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开始好转,家家户户吃肉开车逍遥自在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那个人甚至许诺了德意志一千年的幸福。人们并没有看到平静下的暗潮涌动,是狂热民族主义下的血腥,而他,海德里希,正处于这激流中。

第三帝国的最暗面掌握在他手里,手下的秘密警察不仅让被统治地区人闻之色变,而且在德国内部亦让人噤若寒蝉。臭名昭著“万湖会议”、“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处于他的掌控中,奥斯维辛、达濠等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也由他一手经办,而他,却永远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甚至将他的上司玩弄于鼓掌间。所有人的评价,是“布拉格屠夫”、是“刽子手”。

但疯狂的年代总要留下悖论,奔流的溪水总会被怪圈缠绕。这样一个人,拳击、网球、赛艇无所不能,是当时国家击剑冠军;海、陆、空皆精,曾与前苏联空军进行交战,而他的体质并不适合这一切。于他讲,没有娱乐与休息,这一切的活动都带有增强人格的目的性;钢铁般意志,是对他个性中坚韧的最好概况。同时他音乐世家的出身让他有着天生的敏感,一手小提琴曲催人泪下。无法想象,到底是什么让他投身于之浪潮之中,残忍地诛戮。

也一度以为他醉心权术。可当从种种迹象发掘他生命的态度时,坚信的开始动摇:从不带警卫,多次在危险时私自驾驶私人飞机,甚至在遇刺时还要自己与刺客枪战……-一个人想要爱权力,就注定会是惜命之徒。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或是处污秽不羞的小人,无不求得长生以求享受权力带来更多的益处。而显然在这方面,海德里希不是。他只是一朵寄生在腐土中幽暗的花,随时代溪流的节奏怒放,在他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追逐”。

追逐什么呢?没有信仰,没有钱权,没有享受------只是为了奔跑而追逐。时代推搡着,浪潮裹挟着,只好身不由己,脚步从未停下,而自己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却仍旧一片迷茫。因为迷茫,所以走走停停也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活下去,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现存的状况,只是一种惯性,看惯了日夜走入焚尸炉里的犹太人,哪一天又会轮到自己呢?他说不准,可总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就如同死神之于其他人。在这里,生死界限划分的并不明晰,轻轻一笔让人觉得可以忽视,所以他在临死时依旧那么苍白,就如同引言中他哼唱起那部歌剧。

明明没有目的,一生中在追逐什么?坚持什么?完善什么?战争本身并没有它给人带来的迷茫那么可怕。身处其中的人知道自己给不出答案,所以只好机械前进,听从着一个人不知是对是错的号令,尽情的前冲。表现出的热情也不是因爱什么恨什么,在那个时期,爱恨多么渺小。只是有人告诉他们应该那样做,他们便听从了,因为猛冲的姿态属于勇士,海市蜃楼般的荣誉像勃兰登堡门上的铁十字,遥遥无期的等在瓦尔哈拉英灵殿中。几人清醒,几人痛苦,与其直面惨淡,不如醉生梦死的前进。

极权主义大成者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指出;“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思想麻痹,核心价值肢解,审美支离破碎,这就是公众生活,同时也是私人空间。

如果是溪水中一朵无根之花,无论再怎么努力地开放,也终要被激流卷走。苦苦挣扎?一切终会消逝,溪水恢复宁静,更美的花朵涌入……

不似花枝枯后落

——读《伶官传序》有感

那日在教室里静坐,校广播站竟播放起了粤语歌。正在想是哪介大胆的音乐编辑顶风作案,却在听到那个浑厚绵长却又带着几分洒脱的声音微微一滞:是他?!转念又想到近日是他的忌日,心里更加了然。

初次在银幕上看到他是由于林青霞而无药可救地迷上《东邪西毒》,其中欧阳锋得知大嫂死讯决然饮下那半坛“醉生梦死”酒,他凄然到:其实醉生梦死只是开的玩笑,你越是体验自己是否忘记,你就记得越深。声音似乎夹杂了其所有的痛;

而后又看到《新白发魔女传》,他带人闯进她的宫中刺伤了她时,她痴痴地问:你为什么不信我?他棕色的麻衣在风中飞扬;在以后的《霸王别姬》,他又将一个人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如飞蛾扑火般不管不顾地爱戏成痴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人性格里到底多少决绝、多少坚持,他就在剧中留了多少。

2003年我自不会关注这颗巨星的陨落,在那之前对他一无所知,只是通过人们的只言片语的赞叹来想象他的风华正茂,亦只能通过人们的妄言揣度来想象他的毅然决然地纵身一跃。

于是我知道了他风光背后的无限艰辛,从初出茅庐到星光璀璨,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知道了他铅华洗尽的沉稳,在浮华背后、毫不骄傲的正直与洁净,在那个虚伪浮华圈中的洁身自好……

于是有了深深地遗憾,没能在他最美好的年华里在人群中深深地仰望他一眼,寄托对他人格的无限崇敬。可是我一直对轻生的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人生多么美好,再活他个十辈子(语出贝多芬),也就是说,我同其他许多人一样,认为他有钱又名,还有很多爱他的人,他可以说是最富有的人了,却在全盛时期毫不留恋地离开尘世,可惜了。

当我渐渐地开始思考,去从书中找寻人们的悲欢离合时,开始明白了。那日学到《伶官传序》时,我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在李存勖的身上,那样一个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的少年,背负着家国大恨南征北战,最后意气扬扬一统北方,彼时的他还不过而立之年。之后的三年荒唐轻薄如同梦中翩翩的落花,他建立起的帝国在他人生最鼎盛的时刻,繁华事落逐香尘,而他也被自己宠爱的伶官于乱箭之中射死,为天下笑。同时,吏官无一例外地将他打入一个被嘲笑、后人引以为鉴的名单中。

可真是这样吗?一个历尽十几年辛苦打下的江山,任谁也会对倾注心血的天下倍加珍重。可庄宗真正倾尽心血的,细想却并非这江山,他拼尽全力不是为了一统天下,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命:战胜梁、燕,以他们的血来祭我。所以,他励精图治,厉兵秣马,踌躇满志。当他完成先王遗愿时,他毕生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人生至此,完全可以完结了,至于治天下,不在先王遗命之内,也不在他这一生所要努力的范围内,理他做甚?而后人却以此为诟病,笑他的有,叹他的有,批判的更有。而实际上,他自己却是不带遗憾离去。

如此类比,发现张国荣的人生轨迹与他出奇的相似。由此想来,在最美的瞬间纵身一跃,他也是无悔无憾的,他不要做人间富贵花,他只要自己得到人们的认可,他一生的任务也就此完成,带给人们一个华丽完美的谢幕。或许是他以后如果活下去,无法再活得这样优雅、这般从容,与其在年老色衰时空悲切,以遥想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记忆度日,凄凉悲惶的日子怕是他不能忍受的。

同样的思绪涌上了很多,有一句谶语:“颜醉镜花醉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那些享尽盛名的美人竟真是没有几个能平安快乐,年终而竭。一方面,上天给了他们美貌,自然要夺走些别的;另一方面,他们美丽的容颜是有能力的人掠夺的对象;但是主要的,也许是当他们的丽燃尽的一刹那,他们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有命批曰:“自古良将与红颜,不教人间尽白头”.可良将白头会如何?终是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打碎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许诺。

人生长短,应如我,大梦浮生过。不似花枝枯后落,繁华尽岂苟活?

上一条:小草文学社校庆专访 下一条:生命医学社举办“饮食与健康”知识讲座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0/100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网站地图
  • 站内搜索
  • 用户登录
  • 管理登录
  • 意见反馈

地址: 徐州市云龙区紫金路36号(紫金校区) 联系电话:85885002 邮编:221004   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夹河街校区)联系电话:85582102  邮编:221002 

徐州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徐州市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ICP备0500370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