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问西东>中看我们的挣扎与抉择》
《从<无问西东>中看我们的挣扎与抉择》
结题报告
主 持 人 : 张斐赫
小组成员 : 张斐赫 肖彭宇 王博
杨淑涵 杨欣钰 张暄若
邹子毅 郝诗佳
班 级 : 高一(3)班
指导教师 : 王慧老师
学 校 : 徐州市第一中学
一、绪论(张斐赫)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数十载的人生道路看似显得十分漫长,却也在白驹过隙之间,显得愈发短促。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我们总希望以最好的姿态去回应,总希望以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目标而努力。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盛行的21世纪的今天,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运气同在,我们常常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长到一个阶段后,便发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并不小。或许,我们继续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但在这种条件下,可能遇到很多坎坷;或许,我们与自己的内心想法背道而驰,在新的大道上走得一帆风顺,但是并不开心于这种成功,因为这不是精神上真正想要的。
以我们课题小组的成员个人为例。第一次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文、理科的成绩已发布,在第二年的四月份,我们都会面临选科分班,因此,这一次的期中考试是一次具有参考价值的考试。我们中有人,文理科成绩非常均衡,他想选择文科,因为他十分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然而家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身边的朋友,都谈到“学理科好找工作”“学文科发展前景不佳”,使他倍感苦恼。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呢?难道不应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吗?
各个年龄阶段、教育阶段的人又何尝没有相应的烦恼呢?我的表弟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为了考到本市最好的学校,以自己较优异的理科知识,参加了该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顺利通过了第一轮测试。然而另一方面,他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并不赞成他这样去做,以为这样耽误了中考的复习,而考不上的概率又很大,劝他“见好就收”,专心备战中考。他很苦恼,向我报怨自主招生考试:“我只不过是想多一个进入名校的机会,况且我课内的功课处理地很好,为什么要因此放弃呢?”
从个人的角度延伸到社会的角度。年轻人走入职场,都渴望按照自己幻想的模式干出一番成绩。然而,人生道路就像理财之路,我们不能只照顾到近期的利益,需要目光长远,而在放眼未来的过程中,就容易陷入到迷茫的误区中。大学毕业了,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应该在重我自己的兴趣,一点一点地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还是委曲求全,在能力没这么强的情况下,做短期收益较大的工作?我应该到哪个城市,是到竞争压力大但机遇更多的北上广深,还是到生活轻松但收入可能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听从父母的想法,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让选择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是坚守自己的人脉关系,精挑细选自己的朋友,还是“随波逐流”,坚信“多个朋友多条路”?面临这些抉择,青年人犹豫了,一部分自称“躺平”,成为“佛系”之人,看似与世无争,内心仍然不踏实;一部分人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失去了初心和目标,终日奔波却一无所获。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样投资人生,博取更大的收益?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人面对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苟且,挣扎中不断做出抉择,希望获得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却始终无法真正让自己满意。矛盾中,我们重温电影《无问西东》,从电影中的人物里探寻自我认识的意义。
二、探索过程
1.电影中案例阐述(一部分资料来源于快资讯:《无问西东四条故事及人物关系梳理 无问西东各人物最终结局介绍》,社会侦探 著)(肖彭宇、王博、杨淑涵)
吴岭澜是当时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一次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的实科属于不列(不及格),文科全部满分。但是在当时,最好的学生都会选择读实科。看到周围的同学都选择了实科,再看看自己的成绩和内心想法,他并不想转到文科去,因此一度困惑于学业抉择。梅贻琦老师找他谈话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梅贻琦给他的答案是:“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演讲的主题是“对自己的真诚”。我猜是这次演讲,促成了吴岭澜心态的最终转变,转学文科,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
沈光耀是一名西南联大的学生。在一次选拔航校学员的宣讲之上,沈光耀在台下,听着台上的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振聋发聩的声音:“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受到了巨大的激励,参加了学员选拔,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决心,通过了测试。然而,沈家是名门望族,家族对他的期望是享受做人的乐趣,读万卷书。他在家书中提出自己希望投身抗日战争,成为一名飞行员时,母亲亲赴昆明阻拦,严厉地训斥了他。表面上,他向母亲发誓,不再弃笔从戎;然而,在吴岭澜的课堂上,他听到了一句话:“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身为学生的他,最终选择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瞒着父母成为了一名飞行员。1943年,在一次与日军的对抗中,沈光耀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后,撞向敌军战舰,玉石俱焚、光荣牺牲,“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令人动容。
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果果的顶头上司David由于突发胃病不能参加会议,由张果果代替他来提案。张果果提出了一个激进型的方案,结果丢掉了“亿家奶粉”这个大客户,后被迫离职。本来和“亿家奶粉”谈好的资助一家四胞胎手术的事情也泡汤了。当四胞胎中的老三急需手术的时候,是张果果第一时间跑去医院送钱。并且承包了四胞胎的奶粉钱,还给四胞胎一家重新租了一套环境较好的房子,四个孩子的名字也是他取的。不过这一家人似乎是赖上了张果果,说他已经两三个星期没去看过孩子了,来到他现在的公司,一定要见到他。好心反而成了负累,这也令人心烦。清明节张果果陪着父母去扫墓,知道了一个真相:张果果的父母当年也是支边医疗队的队员,李想和他们是一个小队这条线索。遭遇暴风雪的时候,李想把食物都留给了张果果父母,自己去寻找救援。他把张果果父母的位置告诉救援队后,就牺牲了,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张果果的父亲告诉他,去做自己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张果果凭着本心,继续资助四胞胎,并且帮助她们的父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四胞胎的母亲,把精心制作的胎毛笔送给张果果,这才是他们一定要见到张果果的原因。
2.电影案例分析(郝诗佳、杨欣钰、张斐赫)
通过以上案例的诸多阐述,我们能够得出一些结论。吴岭澜、沈光耀、张果果三人,在遇到内心抉择的矛盾与冲突的时候,都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吴岭澜并没有因为“成绩好的人都选实科”而随波逐流,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在文科上最终颇有建树,成为了一名教授,继续深化影响更多的国家栋梁;沈光耀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眼泪和训斥而弃笔从戎、享受生活,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要为这个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使以身殉国也毫不后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微不足道但不可或缺的贡献;张果果面对自己利益的损失,并没有因此泯灭人性,放弃对四胞胎的救助,而是尽自己的力量,不计回报地用力去爱,帮助孩子成长。所以,当我们面临抉择的困难时,考虑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真正所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内心的深处,常常埋藏着最纯净的自我,一个不随波逐流、独守清欢的自我;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走在时代最前沿的自我;一个不被虚无的利益驱使,坚守人性温暖一面的自我。听从内心的目的就在于此,就在于发现这个自我,让我们能够在纷乱的世俗中依然安全自然地生存,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同时,我们也从这三人的故事之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三个人都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吴岭澜受到自己导师梅贻琦的指引,又从泰戈尔的演讲中更加坚信了自我;沈光耀受到了母亲的阻挠,也受到了陈纳德和吴岭澜的鼓励,经过权衡利弊,最终坚定了信念;张果果受到了父亲的指引,最终在利益的阻挠之下没有动心。这说明,没有人生来就是圣人,但是一两位良好的人生导师能够使我们无限接近圣人的标准。这其实也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做决定时,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判断,也要多去和他人进行探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的正确性扬优弃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去走,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抉择更加客观。当然,别人会提出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或许掺杂恶意,需要我们自己去甄别,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进一步分析(邹子毅、张暄若)
让我们再次回到“绪论”部分,对其中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1 对选科问题的分析
对于选科,应该如何去做出最好的选择,减少内心的挣扎与痛楚?我们认为:
首先,要去分清选科这件事的性质。新高考的大形势下,选科制度无非就是让我们在必须掌握的语数外三门以外,选择三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科目,达到促进我们的高考,促进“人职匹配”,增强职业利用率。
其次,进行实际评估。如果我们的文理科比较均衡,对文理科的喜爱程度也差不多,矛盾纠结之际,我们可以去寻找老师等经验丰富的人的帮助。如同电影里面的三人,都是在对其影响深远的人生导师的帮助下,最终成就了自我。我们也可以自己动动手,多搜集一些有关职业的资料,参考相应的现实问题,谋求最佳的发展策略。
再次,试图实现动态平衡。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比如说吴岭澜,他何尝没考虑过努力一把学理科。我们不能一棍子定死所有事情,要坦然接受事物的动态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次考试成绩。这里我们想到了伟大的科学家钱伟长。按照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他的物理只有五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而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结合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然而,事情的转机就来的这么快。“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重要性,毅然弃文从理,最终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付出下,顺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在选科的实际情况下,我们仍要明确,乾坤未定之前,要接受多种不同的选择,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同的目标。然后,兴趣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加以能力方面的评估:如果我去选一门我做的并不好的学科,我真的能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吗?我可以像钱伟长那样,通过艰苦奋斗增强一门学科的能力吗?推敲内心,真正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并且付诸实践的同时,选科其实已经基本敲定了。
现在所选的科目,也会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是想潜心于科研,还是醉心于文学?是想发展一国之经济,还是想从事政治?不同的职业当然需要有兴趣和热爱的人们去做好,但是能力也占到一个关键的因素。学好一门学科,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匹配上这门学科发展的职业,但是一定会对我们的综合素养和未来职业胜任能力有显著提高。
更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是为他人提供建议的建议者,那么就应负起责任来,提出一些中肯、客观的建议。从《无问西东》之中,不管是吴岭澜,还是陈纳德,都为迷茫之中的青年人指点迷津——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站在更大的角度去想更深的问题,为日新月异的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我们要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使问题的解决更加个性化。
3.2 对初入职场的青年人面临抉择的问题分析
初入职场的青年人,面临种种压力,应该怎么样更好的面对呢?
作为中学生,我们并没有到达这个年龄阶段,并没有办法真正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结合电影片段中的一些案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而这些启示和感悟或许可以对当下的问题提供一些正面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吴岭澜选择实科和文科的过程很曲折很矛盾。我们可以提出合理的假设。假如说吴岭澜最终选择了实科。或许吴岭澜可以因此而努力,或许吴岭澜可以从“不列”学到最好,或许吴岭澜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之中受到了大家的赞赏,认为他“从走偏的路上回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岭澜收获的短期效益并不小。然而,他内心的文科梦将被因此一点一点泯灭,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会忘掉奋斗的意义。如果转到实科,他真正能学到什么,成长到怎样呢?钱伟长转学物理,是报国深情,是济世热忱,而他,只是随波逐流。这就是长期效益的缺乏。所以,在电影中,假设并不成立,吴岭澜也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抉择,最终成为一名教授,影响更多的人。这所带来的长期效益是巨大的,于他个人而言是此生无悔,于教育界而言是国学大师的培养和成长。在考虑人生投资的时候,我们当然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的投资能够兼顾我们的爱好和很明确的长期效益,我们就应该踏下心来,一点点成长,而不是在乎几个月内工资的多少。
其次是城市选择的问题。选择什么城市,不仅取决于内心的想法,也取决于现实情况。张果果的故事当中牵扯到一个人物李想,参与了支边。边疆岁月之艰苦,一般人难以想象。然而,李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边疆努力工作,救死扶伤,其中求包括了张果果的父母亲人。在选择城市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抱负,有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但是对于大部分只是希望谋求生活的人来说,我们还要更多地考虑我们自己的谋生。如果青年人想在大城市驻扎定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更加重要的是,是否有良好的素质。工资高,物价也高;待遇好,房价也贵。一正一负之间,何以生存,全凭个人。如果选择在小地方工作,收入或许没有在大城市的好,但是幸福指数高,生活质量好。抉择时,应该充分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城市。城市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复杂,所以更应该全方位而不是只根据自己想法地选择。
最后是工作性质的问题。工作稳定与否,是否有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电影片段里的沈光耀,当上飞行员,在不懂行的“门外汉”看来是一个待遇很高的职业,但是其所蕴含的挑战和风险,远非一般人能想象。飞行员不仅有薪资,还有生命危险——尤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飞行员随时准备上前线,一去不返的人很多——沈光耀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说在华为这样的企业中就不稳定。有能力,有抱负,能做事情的人,面对思维度高的灵活工作一样可以很稳定地胜任;也不是说终日坐在办公室的工作就是稳定的工作:如果怠于工作,“浑水摸鱼”,稳定的工作可能也会在平庸中丢失。同时,对于青年人而言最重要的成长的机会,也会在“稳定”的平庸中消磨殆尽,而这恰是最使人后悔的——至少,相比于殉职的沈光耀,虽然他也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生命,但是这样的工作,不会是他后悔,只会让他坚定。
综上所述,青年人的选择面很广,机会很多,考虑全面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达到有效成长的目的,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三、总结(张斐赫)
在这个快节奏的今天,挑战与机遇并存,抉择更多,机会更多,而不同的选择面临的风险也截然不同。青年人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现实社会情况而产生的挣扎,在当下表现得格外明显。
没有一个选择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种抉择能够做到完全不留遗憾。我们要做的,恰是在不完美中寻找机遇,在挣扎中认识自我,充分考虑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加成熟、从容。
在《无问西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青年作出抉择的艰难和重要性。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我们努力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拼搏过、努力过,才能更加自由地拥抱新时代,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