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为例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e 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A Case Study of Sheng's Wooden Handle Fire Needle Technique in Xuzhou City.
学 校: 徐州市第一中学
班 级: 高二19班
组 长: 盛祺雅
组 员: 姜雅晴、 顾一一
指导老师: 王晓妍
徐州市第一中学
二0二四年三月
1.课题背景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22年12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项目,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然而,许多非遗项目因各种原因,如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逝去、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等,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此,对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课题简介:
1.2.1研究内容
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作为中国非遗项目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本课题以盛氏木柄火针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成长、学习、生活和实践锻炼经历实际,简要总结了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定义与疗效、发展历程、做法与成效、经验与启示、困难与问题,并针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期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可咨借鉴的样本案例。
1.2.2研究价值: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人凭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在传承、普及、创新、发展中始终守护着这个技艺,经过五世传承,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把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3研究基础:本课题组组长盛祺雅作为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生活在中医氛围浓烈的家庭里,从小对中医产生强烈的兴趣,凭着对中医药传统技艺的热爱,注重收集整理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发展历程史料,自幼随父亲学习木柄火针技艺,精研细琢木柄火针操作手法,同时通过拜师集各家所长精益求精,对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思考见解和理论基础能力。
1.2.4预期成果: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发展成果,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国内外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入了解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现状,收集一线数据和资料,为研究的深入分析提供实证支持
2.1实地调查了解——徐州盛氏木柄火针的历史渊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经过历史见证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世代传承、又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针灸疗法更是中医的精髓[2]。
火针,在《黄帝内经》记载:“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这是关于火针疗法最早的文字记录,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人凭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在传承、普及、创新、发展中始终守护着这个技艺,经过五世传承,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把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课题以“徐州盛氏木柄火针技艺”非遗项目为例,开展现代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引发非遗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望能以小见大,传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提升传承人的能力水平,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1) 一、木柄火针技艺的定义及疗效
火针,古称之燔针、白针、烧针。木柄火针,就是在火针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木柄。木柄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是以火针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的针刺过程,因其针与灸同时作用,补与泻同时进行,可使病邪得以外泄,正气得以内生,由于刺激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产生的治疗效果强烈,有着其他针法不可取代的治疗效果,扶正祛邪治疗作用十分明显。因针刺的部位与方法不同,功效的侧重面亦略有不同。临床中火针刺法的功效有:祛寒除湿、温阳止泻、清热解毒、益肾壮阳、升阳举陷、宣肺定喘、消癥散结、祛腐生肌、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通经止痛、祛风止痒、解痉止挛、温经除麻等功效。
(2)木柄火针技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传承人盛传仁,精通木柄火针技艺,医德高尚、医风淳朴,在徐州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代传承人盛大德,从小随父亲学习木柄火针技艺,集各家所长,完善木柄火针的操作手法,并自创盛氏止血祛瘀膏。
第三代传承人盛廷枕,自幼受家庭熏陶,精研岐黄之术,火针技艺更加成熟完善。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运用家传技艺为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服务。
第四代传承人盛在文,8岁随父亲学习中医,于1974入伍参军后又到部队继续学习医学,在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利用家传技艺救治伤员无数,受到部队记功和嘉奖。退伍回到地方后,退伍不退色,继续利用家传火针技艺,为当地驻军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第五代传承人盛广勇,生活在中医氛围浓烈的家庭里,从小对中医产生强烈的兴趣,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目前已经取得主任中医师职称。
第六代传承人盛祺雅,蔡冠宇,朱勇旭,申猛,目前都已经能够独立操作木柄火技艺。
2.2探索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盛恒木柄火针文化促进中心广开门路,面向社会招收传承人传授技艺,面向社会组织培训和知识普及。这种新的传承方式不仅扩大了传授的范围,而且也增加了传授的群体,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医药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2月,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人申请“盛氏木柄火针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徐州市云龙区认定为传统医药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8月,被徐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传统医药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成立徐州市盛恒木柄火针文化促进中心。2022年,第四代传承人盛在文,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徐州市盛恒木柄火针文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领导层包括主任、副主任,以及各部门负责人。这种结构旨在提高决策效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开展木柄火针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公益讲座、传承推广搭建了平台。“中心”立足于本职岗位,不断挑战新的技术难题、行业精尖问题,创新发展,精益求精。鼓励传承人广开门庭,带徒授艺,摒弃保守的态度,积极投身到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事业当中,让木柄火针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代相传,永不断流。“中心”还设立了分支机构--盛氏针灸门诊,不仅可以方便群众,还能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社会影响。目前,“中心”有正式入室弟子10人;每年通过进社区免费培训、举办残疾人培训班等,培训传艺300余人;举办中医进校园、中医进社区等“六进”活动,受众人群3000余人次。
(3)入驻社区医院,在治疗实践中收徒传承。入驻徐州市云龙区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云龙区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被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第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级中医馆。中医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中,针灸治疗区400平方米,包括中医诊室、中医针灸推拿室、康复理疗室等多个功能区。木柄火针技艺项目有单独治疗室、问诊室。目前,医疗团队有成员4名,每天接诊量约100人次,病人群体多为苏鲁豫皖地区甚至北京、河南、广州、深圳、长沙、杭州、香港等各地的病人纷纷慕名前来就诊。大部分为患者是已愈患者介绍而来,患者粘合度极高。
(4)深入大中小学、社区、企业传承普及。近年来,盛恒木柄火针文化促进中心联系的学校有: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新元小学、解放路小学、经十路小学等,“中心”工作人员不定期深入学校,开展针灸推拿、中医药知识讲座,为残疾康复师开展技能培训,签约成立中医社团等,传承普及中医药文化,每年直接受众近万人。通过让孩子们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称一称、捣一捣、试一试等形式,体验火针的神奇。普及内容主要有:名医故事、中医药知识、穴位保健、八段锦练习、健康急救、中药香囊制作等,让参与师生亲手体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2.3研究木柄火针技艺发展的经验、启示
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传承传播、创新发展,盛氏木柄火针技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前是附近十里八村知晓,现在通过网络传播、口口相传,苏鲁豫皖四省及广州、深圳、北京、香港的患者也慕名而来。一根火针提高了徐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到中心来看病的患者,挂号后直接就诊,避免了一些等级医院的程序,为患者提供方便。同时,热情的服务,贴心的话语,深深打动患者,依靠患者的口口相传,扩大中心的影响力,仅靠中心自身的力量无法让非遗“火”起来的。
(2)始终坚持与社会互动,扩大影响。“中心”与多家大中小学、企业、社区签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及跨领域的合作创新,实现技术的创新和提升。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汇聚各方资源,推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及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这一平台将为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始终坚持与同行合作,互动交流。通过与多个合作伙伴的合作,平台汇聚了众多专业人才和行业精英,共同致力于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这个平台不仅关注技术的研发,还致力于跨领域的合作,通过与其他领域专业团队的合作,不仅使盛氏木柄火针技艺得以发展,同时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4)始终坚持与现代医学融合,创新发展。木柄火针技艺与现代医学之间深度融合,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产品及影像设备,对木柄火针技艺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验证,有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3. 课题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艺术创造力。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无价的文化资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徐州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不仅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为例,探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因素,以期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医学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因素,以期为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建议。通过深入分析影响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项目的现状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和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国内外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入了解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现状,收集一线数据和资料,为研究的深入分析提供实证支持。
在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和交流愈发频繁和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代表着该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其中既有传承人的问题,也有创新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以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为例,这种传统的医疗技艺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既有传承人的问题,也有创新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影响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因素,以期为保护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繁荣。
2结果与分析:
2.1木柄火针技艺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经过5世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申请了传承人,搭起了传承平台,建立了组织架构,成立了促进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传承弘扬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中医药文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仅靠一个中心、一所门诊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发展壮大,主要困难如下:
(1)传承有余,保护不足。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各地都积极的开发、申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国家的开发提高知名度,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开发和申报,而忽视保护和利用的现实问题,导致开发和保护的不平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传承的主体是遗产传承人,而保护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多个方面,这两大主体在职能、构成、关系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则负责宣传、推动、支持、发扬[3]。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2)人才缺乏,发展困难。传承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中,通常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代代相传方式,这种方式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甚至有的传男不传女,缺乏传承的广泛性和普及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保守、不外传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很难做到规范化、系统化、规模化,甚至有的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的传承发展的,如果没有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是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事业的。地方管理或服务部门做的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很难做到雪中送炭。对一些成绩优异、规模较大、具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关心有加,能给予一些政策的支持、经费的资助和相关的荣誉。而对于一些后继无人、难以为继的非遗项目却少有关心支持。
(3)平台较小,影响不大,社会认可度低。主要原因是宣传渠道狭窄、形式单一。目前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社区医院宣传平台、公众号和走出去做公益主动宣传,再就是靠患者的口口相传[5]。虽然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仅靠“口碑”宣传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目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还是徐州及周边人员。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徐州有近百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更有部分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列入生产性保护。但是我市目前缺少一个专门的非遗展馆,用于集中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传承传播、教育培训以及产业孵化。
2.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发展路径分析
由传统的家族传承,发展为面向社会大众传授,使木柄火针技艺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针对保护不足、发展困难、社会影响不大、认可度低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强化自身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在服务社会需求上下功夫。“打铁还需自身硬”。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对医疗健康工作的各方面要求,努力在业务技能上下功夫,以满足患者对医疗技能的需求;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以实现医疗体系的规范化;在服务社会上下功夫,以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参与社会服务,争取政策支持,在扩大社会影响上下功夫。积极响应省委、市委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号召,参与社会服务。例如,中医理论宣传、社会科学普及、重大医疗活动、防震救灾义诊等,实现火针技艺的价值和影响,提高社会认可度。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弘扬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壮大[6]。
(3)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项目研发,在促进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以项目带经费的方式,争取政府、企业和市场的资金支持,聘请专业人才、购买先进设备、与现代医学融合,鼓励木柄火针技艺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带动相关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推动木柄火针技艺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扩大中医影响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采用具有吸引力的文章、生动有趣的视频、形象直观的图片、引人入胜的音频等形式,以更具象、更真实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7]。同时,加强与社会的互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公益事业等方式,增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提高盛氏木柄火针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政府层面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徐州非遗文化展示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内其他同类型场馆建设成果,合理设置场馆功能分区,设置我市非遗展示、传承人管理、研学体验、开发保护、科普利用、衍生文创和产业交易等功能,场馆建设充分考虑融入徐州旅游线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医文化的强大魅力。
3.结论与讨论
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作为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其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火针项目传承人内部的坚守与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强化学习传承:建议政府和社区为盛氏木柄火针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鼓励成员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8]。可以定期组织项目成员进行技艺交流和培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确保这一技艺的延续。
2. 社会认同: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社交平台宣传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社会对其的认同感和关注度。可以通过讲述盛氏木柄火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享传统医学和疗法的知识,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鼓励医师如盛广勇等人进行创新探索,以提高技艺的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9]。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结合传统疗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新的研究项目,探讨木柄火针在新型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和开发。
4. 政府扶持: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宣传支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建设传统医学中心等方式,为传承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10]。
总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徐州市盛氏木柄火针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社区、医院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应该相互合作、协调支持,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手段推动传承和创新的发展,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继续研究和探索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健康和生活。
参考文献 :
[1]陈计智,沈洁,朱星昊,齐冬梅,吴宗耀.民族医药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19):43-46.
[2]王丽.VR/AR助力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传统医药为例[J].传媒论坛,2022,(02):76-78.
[3]何飞翔.文化自信视域下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以汕尾市为例[J].炎黄地理,2022,(07):10-12.
[4]刘泽松,范巧玲.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汉字文化,2018,(18):130-131.
[5]高欣.数字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扬州为例[J].天工,2022,(16):75-77.
[6]吕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研究[D].导师:闫杰.西北大学,2020.
[7]刘春辉.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2,(04):13-15.
[8]薛鹤婵.媒体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01):88-90.
[9]何爽.非遗传承创新: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J].文教资料,2019,(33):64-66.
[10]张顺东.依托名师工作室实现“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的思考和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