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朝灭亡的政治、经济与气候原因
探究明朝灭亡的政治、经济与气候原因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覆灭,共经历了276年的兴衰。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起义领袖,一统天下,恢复中华,创造了洪武盛世。但是,在他之后的皇帝们却没有继承他的勤政爱民和英明果断的作风,反而沉溺于奢靡享乐和封建专制,导致了明朝内忧外患、日渐衰落。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呢?通过明王朝末期这一段王朝更迭时期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历史教训,并从宏观角度剖析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皇权专制和思想封闭
皇权专制和思想封闭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自从洪武帝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后,皇帝就成为了国家政治中心唯一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明朝皇权比之前历代都强化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皇权通过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来监视言论、镇压异己、肃清反对派。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的皇帝们更是沉迷于享乐和修道,不理政事,把国家大权交给了宦官和奸臣。这样就造成了政治腐败、朝纲废弛、吏治无方、军备松懈、民怨沸腾的局面。
同时,明朝也是一个思想封闭的王朝。明初的郑和下西洋虽然展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辉煌,但也因为消耗太大而被明宣宗停止了。从此,明朝就闭关锁国,对外交往减少,对外来文化排斥,对内部创新压制。这样就使得明朝与世界文明脱节,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动力和机遇。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就疏于朝政,贪图享乐。宦官专权,大臣结党营私(东林党),争权夺利,贪赃枉法,朝政日趋腐败。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
二、大规模贪腐现象,严重的自然灾害及党争派别的斗争
在经历200多年的发展后,明王朝已经形成一套成熟且被广泛接受的官僚行政体系,其陋病也不断积累至最终爆发。即使经过张居正及部分内阁首辅的改革,仍然无法改变王朝的颓废与没落。由上而下层层压迫使得普通民众对不断加重的粮饷及税负不堪其重,同时,官员数量成几何比例地增加,也使得管理成本更为高昂。作为明朝中后期一个显著的特征,流民成为基层政府组织所面对的一个棘手难题。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支持,且流民以青壮年居多,导致了流民问题在崇祯年间大规模爆发。同时自天启末年以来的大面积灾荒也对朝代的灭亡推波助澜,洪水旱灾、蝗灾甚至瘟疫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爆发,长达近十年的大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乱,但官员的贪污却不因此有所收敛,各级政府利益交错,形成了一张紧密相连的关系网。发展到后期,军饷军粮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明朝朝臣不重视绩效,大批官员开始抱团,并形成严重的党派争斗。因为党派争斗,选择站队被大多数朝臣奉为为官准则。尸餐素位的官员,如果投靠了权重的内阁靠山,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幅度的晋升。在天启年间,这样的党派争斗由于皇帝对阉党没有有效控制而迅速达到顶点。同党相护以及防止自我利益不受损失导致朝臣相互联手,使得崇祯很多举措因大量朝臣反对而无法施行,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同时,由于银两作为唯一流通货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引发了通货紧缩和物价飞涨。而官员们则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在征收赋税时往往加倍索取,并且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欺压百姓。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和战乱时期,官员们更是无法无天、横征暴敛、残害生灵。这样就使得百姓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和依赖,对官员产生了深深的仇恨和反感。
三、边军处境困难与军阀化
在明王朝建立初期,朱元璋设立了军户制度,以保证其兵源充足。但随着社会逐步稳定与经济发展,军户世代从军的限制性,使得大量军户子弟逃离,导致了中央政府在后期遇到大规模战争时不得不重新聚集一定数量的士兵以补充兵源,进一步消耗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应急能力。随着后宫的迅速扩张,户部只能不断增加粮饷指派份额,其至挪用西北边镇粮饷以填补空缺。同时,万历的三大征也使得东北地区兵力因入朝作战产生空虚,这助长了努尔哈赤所率领部落的崛起。而为应对势力强大的后金政权,中央政府不得不派遣地方官员及相关武官镇守辽东。由于明代政府将行省规模缩小,并将省级政府拆分为三司,这导致后来为应对大规模战事而设置巡抚、总督乃至督师一职甚至设立了七省总督一职。与此相应,由于战争的长时性导致主将可以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并进一步军阀化导致南明军事在清军人关后全面崩溃。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皇帝个人的为人处世与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都密切相关,只有结合以上观点,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才能对于明亡这段时期社会变化作出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四、气候恶化
明朝中后期,气温骤降。景泰四年(1456年)冬季,浙江、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便下起暴雪,而且一直持续到正月,连江苏东面的大海都开始结冰,在古达落后的取暖条件下,如此的恐怖的降雪和降温造车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死亡。景泰五年(1457年),江南又下起暴雪,冻死无数。正德年间,广州都下起了大雪,积雪居然有数尺之厚。要知道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常年的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即便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也在10度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下起大雪,后果可想而知。低温暴雪导致大量的人口和牲口冻死,很多地方的土地都荒芜,无人耕种。
小冰河期的问题还不仅仅有降温降雪,气温剧降导致降雨带南移,导致很多地区连年大旱。除了持续的时间长,崇祯年间的大旱波及范围也大,整个黄河流域、整个海河流域、整个淮河流域、几乎一半的长江流域,几乎大明所有的粮食产地都遇到了大旱。甚至有的地方一年不下雨,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这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旱灾之后往往伴随着可怕的蝗灾,大规模的蝗灾从崇祯九年(1636年)开始,最早出现在是陕西山西等地,然后蔓延至整个北方。过境的蝗虫啃食着一切的农作物,让本来就因为干旱收成寥寥的农民更是悲痛欲绝。
以上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灭亡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爆发的过程。明朝灭亡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明朝灭亡也不是必然事件,而是有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特点。总之,明朝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和危机,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及资料:
《朱元璋传》
《明朝那些事儿》
《明实录》
《万历十五年》
《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