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课程的3D打印真核细胞模型学习实践
徐州市第十五届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基于校本课程的3D打印真核细胞模型学习实践
Study practice of 3D printing Eukaryotic cell model based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学 校:徐州市第一中学
班 级:高一10班
组 长:胡志鹏
组 员:王羿淋 、张洋硕、王惠贤
指导教师:李培青
徐州市第一中学
2024年3月6日
基于校本课程的3D打印真核细胞模型学习实践
1.学习实践简介
3D打印(3D Printing)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根据计算机上创建虚拟三维模型,将其切片成为若干个平面薄层,然后按照薄层的轮廓和内部结构,在3D打印机上逐层堆叠并固化成实体。3D打印可以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可以快速制作出复杂形状的产品等。目前3D打印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巨大潜力。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符合个体差异和生物相容性要求的人工骨骼、牙齿;在教育领域,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结构模型和创意作品。
高中生物学中主要涉及三类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真核细胞模型就是一种物理模型,它根据相似原理,把细胞真实结构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它可以模拟真实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也是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发展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学习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3D打印真核细胞模型,通过学生的亲自设计和具体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实践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模型与建模、创造性思维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同时也建议:学校开设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1]。
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制作与建模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现。如苏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53页“边做边学”即: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1页“边做边学”即: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10页“知识链接”即: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工具——数学模型。由此可见,学生的模型制作与建模能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限于课时紧张、认知不够、条件不足等因素,学生模型制作与建模能力的培养经常被忽视。缺少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建模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3D打印真核细胞模型,具有耗时短暂、立体美观、科学逼真的显著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认知和教学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现象揭示其本质特性的洞察力,有利于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证明,生物学模型制作与建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学习实践准备
3.1知识准备 学生已经对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所学习,并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真核细胞的部分结构,再结合教材上电子显微镜下的模式图,细胞的具体结构逐渐清晰,但是不能很好理解各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3.2组员准备 组员之间配合默契,合理分工并明确任务,如有的成员擅长计算机软件操作,有的组员擅长流程设计,有的组员擅长协调沟通,反复研讨后设计切实可行的3D打印方案。
3.3预制作准备 在制作模型前要确定模型的大小、模型内各部分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小组确定参考数据:大多数动植物细胞直径约为100 μm;细胞核直径为一般为5~10 μm;叶绿体平均直径为2~5 μm,平均长度为5~10 μm;线粒体平均直径为0.5~1 μm,平均长度为1.5~3 μm;溶酶体平均直径为0.2~0.8 μm;中心粒平均直径为0.2~0.4 μm;核糖体最小,平均直径为0.01~0.02 μm 。植物细胞中液泡的大小、形状、数量相差较大,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可占细胞体积的90%。
3.4其他准备 我校STEAM课程基地拥有3D打印机数台,本次选用CREALITY 创想三维(Creality Ender 3 S1 Plus 3D Printer);每周的生物学校本课程为兴趣小组动手制作、设计打印提供了时间保障;本次打印选用聚乳酸(聚丙交酯),该材料无毒、无刺激。
4.学习实践过程
4.1 用软件构建细胞模型
小组成员利用创想三维自带的软件(creality print)设计真核细胞3D结构模型,可以个性化的设计创作,但是要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此过程中,既要考虑真核细胞内各种结构的位置关系,也要兼顾各种结构的大小比例关系。
4.2 切片过程与设置参数
针对已经构建的真核细胞3D结构模型进行细节打磨,比如:旋转方向、刻字、切割、打孔等。接下来就是分层切片,将已经设计的真核细胞3D结构模型切成一片一片,设计打印路径,并将切片后的文件形式转化为一种3D打印机可识别读的文件格式。然后再通过3D打印机控制软件,设置调整打印速度、打印高度、打印时长等参数。4.3 3D打印模型
首先装入3D打印材料,启动3D打印机,在控制面板上点击一键调平,调平让打印机打印的更加精确,然后直接在3D打印打印机找到真核细胞结构模型,开始打印。
4.4 打印结果
上图是单一颜色的真核细胞结构模型(高等植物细胞)栩栩如生。
此外, 还可以利用3DP的打印技术做到彩色3D打印(下图是高等植物和动物细胞),无需后期上色
组员们欣喜之余,开始交流小组成果,展评价与反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进行优秀评选。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评价 标准 |
是否 科学 |
是否 清晰 |
是否 合理 |
是否有艺术性 |
是否有实用性 |
是否有创造性 |
是否达成建模目的 |
是否符合学生认知 |
分值/分 |
15 |
15 |
15 |
10 |
10 |
15 |
10 |
10 |
第一组 |
10 |
12 |
13 |
9 |
8 |
13 |
8 |
6 |
第二组 |
11 |
13 |
12 |
8 |
9 |
12 |
7 |
7 |
第三组 |
12 |
12 |
13 |
9 |
8 |
11 |
7 |
7 |
第四组 |
11 |
14 |
12 |
9 |
8 |
12 |
8 |
8 |
并向优秀小组成员颁发获奖证书,以资鼓励。
5.学习实践反思
5.1本次校本课程通过自主合作的小组学习,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新颖直观的教学手段, STEAM 教学资源的完美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合作探究、深度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5.2本次校本课程通过制作并3D打印真核细胞结构模型,学生不仅学会构建物理模型的一般方法,加深了对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等重难点的理解,提高了生物学的学习效益;也有利于在微观层面上加深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
5.3 本次校本课程有效践行STEAM理念,突出生物学科特点,结合生物学学习实际,以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为载体,灵活运用 STEAM 跨学科教学资源,科学设计STEAM 融合教学方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
5.4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应时之需,不仅优化学习方式,调动教育资源,还有利于加强学科间融合,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3]。本次校本课程是学生第1次接触3D打印相关知识,于学生而言较为新颖,也使其对生物学学习热情高涨,感受到学科交叉的魅力,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科学理性思维。
6.主要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9.
[2] 郭士安.开展STEAM 融合生物学教学的尝试. 生物学通报,2018,53 (9):33-36.
[3] 徐婷.跨学科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生物学通报,2023,58(3):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