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视角下的社会与科技伦理思考 ——从《三体》看末日
1.3 课题简介
“末日 ”一词原指最后审判日,基督教教 义中,指世界将要结束,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天。 这一天中,失丧者会从坟墓中复活,所有人被 召集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按各人生前所行的受 审判。后来该词泛指死亡或灭亡的日子。
刘慈欣曾这样描述人类的灾难体验说:“ 当你被诊断为癌症时,世界在你的眼中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空是红的, 太阳是蓝的;而当你最后得知这是误诊时,当天空又变成蓝的、太阳又变成红的 后,却也不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阳了,世界和生活在你的眼中美了许多,也增加 了许多内涵……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很珍贵的,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如果 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 ”,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 空和太阳,更珍惜我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 迹运行。 ”[2]
2012 年,欧洲科学传播杂志《新发现》把灾难按照规模大体划分为三类: 及局部灾难、文明灾难和末日灾难。局部灾难是指人类社会的局部地区和部分成 员面临的灾难;文明灾难是指涉及人类社会整体的灾难——可能使人类文明全面 倒退甚至消失,但幸存的人类可以对其进行修复和重建;末日灾难是灾难的顶峰, 在这样的灾难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将彻底消灭。[3]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遇到的大都是局部灾难,甚至少有文明灾难。而《三体》 一书中,刘慈欣构建了一个末日灾难的大环境,此番新视角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新 的意义思考以及伦理反思。
二、研究过程——小说情节探讨
2.1 面壁计划
“面壁计划 ”是《三体》一书中地球方面针对三体人思维简单和其利用智子 探听地球消息这两点制定出来的应对方案,即把地球反击三体人的决策权交给四 个独立思考的人,由这四个人在各自的脑海中思索部署反击方案,最终达到救亡 图存的目的。
四位面壁者中,泰勒组建量子态舰队隐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藐视,希安斯研发
思想钢印隐含着对人类思想的泯灭,雷迪亚兹与罗辑的威慑计划则隐含着对人类 文明的威胁。而书中人们对泰勒和雷迪亚兹的声讨声远远超乎对另外两位,其中 似乎包含着前者的破壁人比后者出现的更早的缘故。
本身,“面壁计划 ”的实行就是对于人类独特的思维智慧优势的利用,而对 于人类本性的忽视,亦是对所利用优点的压制,而对于人类思维优势的利用也因 此成为了悖论。
随着末日危机的不断加深,种族生存高于一切。而社会共识的伦理价值与生 存手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导致社会上对“真善美” 的需求不断削弱,对于原始 生存的欲望不断显现,生存意愿不断冲破伦理约束,而社会化的人又必须违心服 从伦理的规范,生存意愿与伦理规范的冲突由此初见端倪。
2.2“青铜时代 ”号案件——“黑暗战役 ”
1.基本情况
危机纪年第 205 年,三体文明的水滴 ”,几乎毁灭了地球太空武装的全部力 量。唯有“ 自然选择号 ”、“蓝色空间号 ”、“企业号 ”、“深空号 ”、“终极 规律号 ”以及“量子号 ”和“青铜时代号 ”逃过一劫。
在得知联合舰队全军覆没的消息后,“自然选择号 ”与追击它的四艘舰队组 成“星舰地球 ”。但由于资源的缺乏,如果不做出牺牲,所有人都将走向死亡。 于是,五艘战舰进行了互相攻击,最终,“蓝色空间号 ”取得了“胜利 ”。于此 同时,在太阳系的另一侧,也发生了类似的“黑暗战役 ”。“青铜时代号 ”同样 对“量子号 ”发动攻击……
此后历经了十一年的航行,“青铜时代号 ”在地球国际的诱导下回到了地球。 回到地球后,太阳系舰队军事法庭对十几年前“青铜时代号 ”杀死“量子号 ”上 全部人员的案件进行审理。公诉人以“反人类罪 ”和“谋杀罪 ”指控了“青铜时 代号 ”上的所有人员。
2.细节补述
①、根据舰长陈述及日志数据库的记录,在对“量子号 ”进行攻击之前,“青 铜时代号 ”进行过一次记名投票,1775 人中有 1670 人投了赞成票,比例为 94%。
②、根据“武器系统目标甄别和攻击模式控制军官 ”的陈述,在他得知“青 铜时代号 ”再也无法返航、飞船就是全部世界的那一瞬间,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 人。他放弃了自我,成了集体的一部分,因而他虽然是除舰长外唯一一个有权按 下停止攻击键的人,但他当时不会那样做。
③、根据副舰长的陈述,他们为“量子号 ”上死亡的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但这座纪念碑中并没有安放任何遗体。遗体全部被用于补充“青铜时代号 ”的食 品库存,大多数遗体同生态循环系统的蔬菜和肉类一起烹调。舰上所有人都吃过 这种食物。他们自然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有时候他们会吃到植入体内且没有被 处理干净的“身份标识芯片 ”,用随身通信器可以查到被吃者的身份。
3.浅析:生存作为首要法则——末日的潜规则
当“青铜时代号 ”和“量子号 ”逃离地球,试图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星球, 在他们的概念中,人类文明已经无法拯救,他们就是唯一的希望。自然法学派或 许会问同样的问题:“青铜时代号 ”和“量子号 ”的处境,是否还能适用地球文 明范畴内的法律?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和适用必然与物质基础条件相关,那么对 于“青铜时代号 ”和“量子号 ”所处的状态,地球人类的法律是否仍然有适用的 前提?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 性的首要关怀就是要关注与其自身生存有关的事务。 ” 在《社会契约论》中,
人为了生存而联合,因为联合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但卢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究竟怎样的联合才能确保个体在利用集体力量保护其自身的同时,又无需牺牲个 体的自由?卢梭认为,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整个共同体时, 才能确保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集体也将处于最佳状态。每个个体都将自己的全 部权利让渡给联合体,“就相当于没把自己交给任何人,每个成员都不拥有比其 他人更多的权利。 ”[4]
在末日的大背景之下,文明也好,个体也罢,首要目标就是生存。地球上的 人类,因“生存 ”而选择联合并签订社会契约;宇宙中的文明(在刘氏黑暗森林 法则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因“生存 ”而选择隐藏自己并消灭他人。“生存 ”使人们联合并签订社会契约,“生存 ”使“青铜时代号 ”向量子号发射了“次声波氢弹 ”……
“黑暗战役 ”中不乏人文精神,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社会相关体制、 理念的追问。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2.3 程心——人性的保留
程心作为第三部中的主要角色,没有叶文洁式的先知力,也没有罗辑式的威 慑力。她用冬眠之外为数 不多的时间,做出了绝大 多数不利于人类生存的 决定。言重一些,她用她 身上泛滥的博爱一次次 道德绑架着全人类,最后 却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爱是没错的,但在末日之 下,也是没用的。程心的任务背后就隐藏着我们要讨论的命题:末日之下, 我们是保留人性,还是选择生存?
程心是一个有些神化的角色,充满爱的成长历程注定了她身上没有做出任何 重大抉择所必需的那种冷血,同时亦铸就了她身上普照众生的爱的光辉。末日的 抉择中,生存下去的人大多失去了人性的道德准则,而拥有人性和善意就注定会 被灭亡。到底是生存重要还是爱重要?是选择失去灵魂还是选择失去生命?大低 谷时期过后,地球人留下的两条标语——“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已经给出了答案。选爱,是公元人的决定,是真正的人类的抉择,而程心正是公 元人选择的载体。
可是笔者认为,应当站在一个文字所处的时代里去看这段文字,用那个时代 的价值观去衡量。海德格尔曾言:“‘永恒真理 ’这样的提法只是一种空幻的主 张。真理是可变的,今天是真理的,明天可能不是真理。”正如维德所说,末日 人所信奉的准则是:“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对一切价 值的评价都不能超出本身的时代局限。公元人是否有资格替末日人作出决定,在 末日时代公元人的抉择是否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不能因程心一人之作 为,而界定《三体》中人类的选择是否正确。
2.4 叶文洁、伊文斯到维德
反人类的思想最初诞生在叶文洁和伊文斯两个人物之下。
大兴安岭插队的时候,叶文洁接触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的独特视角震 撼了她,使她开始思考人类。结合文革时期目睹父亲惨死以及插队时遇到的不公 平的待遇,她意识到:“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 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
于是她选择了向三体文明发出的警告回复。
三十八年后,在叶文洁的最后时刻,她回忆起《寂静的春天》对自己一生的 影响。在这之前,人类恶的一面已经在她年轻的心灵上刻下不可愈合的巨创,但 这本书使她对人类之恶第一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后来,她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文革结束后三个老红卫兵对自己父亲 遇害的态度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对自己已经做出的背叛的那一丝怀 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将宇宙间更高等的文明引入人类世界,终于成为叶文洁坚 定不移的理想。
叶文洁的理想从来不是报复人类,她是认为人类已病入膏肓,需要外力介入 干预。可是高技术就一定代表着高道德吗?人类化的社会治理问题,非人类力量 的介入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伊文斯的第一次出现,是与叶文洁相遇。此时,伊文斯正在中国的西北部 种树。作为亿万富翁之子,他却不愿意依靠自己的父亲,只想要作为一个救世主 来拯救濒危动物。
他从佛教教义中了解到众生平等的理念。于是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想要 在此践行自己的理论— —物种共产主义。所谓物种共产主义,即地球上的所有生 命物种,生来平等。不同于我们所经常提到的人生来平等,他将这种平等,扩大 至所有生物的范围,并期望依赖未来科技进步来实现当下所无法实现的平等,例 如人和农作物的平等。此后因为自己为保护动物值的树被人们争先恐后地砍掉, 他在了解了三体文明后毅然成立了 ETO。
首先,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必须了解并接触普罗大众,建立与大众的心 灵情感联系,立足于大众利益诉求,才可能成功,因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人组成的。 而伊文斯与当地居民并没有任何接触,他所谓“物种共产主义 ”的蓝图,本质上 只是想让世界服务于自己,从而满足自己自居上帝、救世主的优越感。
其次,物种共产主义看似高尚,但实际上却很不科学,正如英法空想社会主 义和乌托邦,空中楼阁,不攻自破。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人类社会仍有温饱问题 存在的当下,要求农作物与人平等,要求环保是人类第一要务,显然是不符合实 际的。正如前几年很火的瑞典环保女孩一样,或许她便十分信奉物种共产主义,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考虑过这种理想的真实基础。当温饱不再是人们的第一要务, 当每个国家已经发展至极高水平,物种共产主义和瑞典环保女孩才真正适合出现, 才能真正出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由上述两个人物的故事我们已经可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的变革与选 择,关键要义有两点:第一,要符合变革主体的需要;第二,要基于变革主体的 实际情况。
而在末日之下,生存成为变革主体的第一需求,人之感性的弱化成为变革主 体不可忽视的基础,于是有了维德这个角色的诞生。《三体》中对于维德的刻画 近乎脸谱化,重点在于面无表情。他是一个极有魄力的角色,身上散发着一种领 袖气质,强大的气场使他总是处于描绘的画面中心。
维德曾参与执剑人的竞争,三体人对各执剑人及候选者做过威慑度评估,威 慑失败后智子专门嘲讽过程心:“"知道吗?在我们的人格分析系统中,你的威慑 度在百分之十上下波动,像一条爬行的小蚯蚓;罗辑的威慑度曲线像一条凶猛的 眼镜蛇,在百分之九十高度波动;而维德… … "智子遥望着烟尘后面落得只剩一角 的夕阳,眼中透出明显的恐惧,然后用力摇摇头,仿佛正努力从自己的脑子中赶 走什么,"他根本没有曲线,在所有外部环境参数下,他的威慑度全顶在百分之 一百,那个魔鬼!如果他成为执剑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和平将继续。 ”
这足以证明,维德的完全理性与“不择一切手段地前进 ”的人生格言是适合 末日浩劫的大背景的。死神永生,唯有死神,方能永生。而那时他却因此被审判。
由此可见,末日人也没有真正地明确末日之下的社会规则,也没有明确自己此时 真正的需求,生死存亡之危急关头,人类社会却仍处于由公元人向末日人的转变 与徘徊。
危机之中,人们注重技术开发,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忽视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 社会规则的制定,这势必会造成发展道路上的徘徊,从而将人类社会引至灭亡之 墓。
三、结论与讨论
一、末日终究是一种离现世生活有些距离的夸张假设。查找资料过后我们发 现,在现实层面,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涉及末日灾难,这显然是人类 宪政提携的一大缺失。刘慈欣在《逃出母宇宙》的序言中说:“对于文明灾难和 末日灾难,人类世界整体同时处于灾难中,外部救援力量根本不存在。……对于 末日灾难,在法律和道德上的核心问题是:如果集中全部社会资源只能使少数或 一部分人幸存,该怎么办?不可否认,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中,对这个问题进行 讨论是十分困难的,会出现激烈的讨论和多种选择:可以选择让部分或少数人幸 存,也可以选择坚守人类的传统价值观,让所有人平静的面对死亡。这些选择孰 是孰非,可以见仁见智地讨论,但不管选择哪一种,最后在法律和伦理上必须明 确;这是一个文明世界对自己应负的责任。否则末日到来之际,世界将陷入一片 恐惧和茫然。在最后的大混乱中,人类既失掉尊严,也失掉未来。 ”
对于末日,我们的规则制定完全没有建立,这就注定真正的末日下,不管是 反抗还是逃亡的研究都会混乱无秩序。正如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为社会发展指 明正确道路,思维、规则的延展应当永远走在实际发展之前。
二、此番末日视角引发的思考映射到人类社会,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本之 间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从基因编辑技术因运用阶级化被全面禁止,到脑机接口首次完成人体移植便遭受质疑,人们逐渐意识到,正如面壁计划的价值所在, 思考、计谋等等是人类智慧最有价值的产物,如果因为一项只是技术的副产物而 对其压抑,那将是理性的湮灭,人性的画地为牢。
我们想要运用技术,首先要掌握技术,发挥人性的价值,首先不能忽视人性。 规则、智慧、理性才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武器。无论是如今大众对于文理分科的 歧视,或是对于科技发展“超速 ”的无视,亦是对社会科学的漠视,都不应当出 现。
我们认为,应当先出现规则再出现技术,先搞清需求再引领变革。与社会大 众观点相反,社会科学走在科学之前,为技术发展领航,才是稳定发展的必要条 件,才能免于发展的徘徊不前。正是因为我们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忽视,科学的 发展才会受到阻碍。
综上,我们不应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理论的引导卓雍,但我们绝不能 漠视科技发展一次次冲破人类的道德伦理底线。无论是《三体》中的末日降临, 还是现实世界里的科技“脱缰”。要想用科技壮大人的力量,首先要引领壮大人性 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发展背后的隐患,让理论之盾护佑人类文明发展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