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弯多碧水 无处不飞花——兴化垛田与湿地地区的农业研究
万弯多碧水 无处不飞花——兴化垛田与湿地地区的农业研究
作者:李俊霖
指导老师:李玉章
摘要:本研究聚焦兴化垛田这一独特的湿地农业系统,分析其形成背景、特点、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兴化垛田通过堆积泥土形成高出水面的田块,有效应对了洪水威胁,成为可持续的农业系统。然而,现代化进程中,垛田面临面积减少、传统农耕方式消失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兴化垛田的历史价值、生态功能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湿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兴化垛田;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
引言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个河网纵横、湖泊密布的地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垛田农业。垛田,作为一种由泥土堆积而成、高出水面的台状高地,不仅有效应对了湿地地区的洪水威胁,还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兴化垛田的形成背景、特点、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湿地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兴化垛田的形成与特点
兴化垛田的形成,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每到汛期,周围的湖泊和河流便一齐向兴化涌来,导致洪水频发。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宋元时期起,兴化人开始修筑垛田。他们选择沼泽湿地中的地势稍高处,用泥土堆积起来,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块。这些田块大小不一,大的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如同海洋中的岛礁一般遍布在兴化的沼泽湿地湖荡之中。
垛田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有效避免了洪水的侵袭。其次,垛田的土壤肥沃疏松,养分丰富,适宜各种旱作物的生长,尤其是瓜菜类作物。此外,垛田四面环水,光照充足,通风条件好,便于灌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兴化垛田的优势与挑战
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有效利用了湿地资源,将洪泛区转变为可耕种区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垛田农业与林业、渔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此外,兴化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使用天然生态肥料种植蔬菜,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素的不断变化,兴化垛田农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垛田面积的扩张直接导致了水域面积和河沟数量的减少,对垛田原有的生态风貌构成了威胁。其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施用化学肥料,替代了传统的罱泥、扒渣等汲取自然肥料的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此外,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且田面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兴化垛田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加强对垛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其原有的生态风貌和农业功能。其次,应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同时,可以探索适合垛田特点的机械化作业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将兴化垛田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结论
兴化垛田作为湿地地区的一种特殊农业形式,具有独特的形成背景、特点和优势。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探索机械化作业方式以及结合旅游业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促进兴化垛田的可持续发展,为湿地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附件【._万弯多碧水 无处不.pptx】
- 附件【._3活动记录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