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研究
舌尖上的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
的传承与推广研究
姓名:王永悦、夏宇晴、李昕潼、郭可心、何书瑞、潘俣彤、姚清馨、云吴悠、陈嘉琪
指导教师:堵冉冉
学校:徐州市第一中学
一、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特点
徐州,古称彭城,由彭祖向尧帝献雉羹而受封,为华夏九州之一,汉文化发源地。徐州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乃“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积淀,赋予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高度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和地域性。
(一)花色品种丰富多样
徐州地方特色小吃花色品种繁多、口感样式丰富。可分为主食、点心、菜肴三大类。主食类以烙馍、喝饼、菜合、窝头、壮馍、花卷和馓子为代表。点心类有蜜三刀、羊角蜜、蜂糕、麻片、条酥、桂花酥糖等。菜肴类又分民间菜和筵席名菜,民间菜如把子肉、地锅鸡、鼋汁狗肉、饣它(sha)汤、鳝鱼辣汤、五仁油茶、伏羊汤、蛙鱼、盐豆等;筵席名菜则有羊方臧鱼、霸王别姬、鸳鸯鸡、四孔鲤鱼、东坡肉、金丝缠葫芦、八盘五簋等等。品类众多的各色小吃极大丰富了徐州人的饮食生活。
(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徐州拥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饮食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尧舜时期,彭祖因向尧帝进献鲜美的雉羹而获封大彭(今徐州),该汤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彭祖作为中国烹饪行业的祖师爷,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秦末美人虞姬曾为英雄项羽制作一道菜肴,名为“鸳鸯鸡”,秦朝灭亡后,项羽以西楚霸王自居,建都彭城(今徐州),这“鸳鸯鸡”也就在彭城流传下来。项羽军中无意发明的“盐豆”、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创制的“东坡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赐名的饣它汤等等,无不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三)烹饪制作技艺独特
徐州是苏鲁豫皖的交界地,饮食兼具江苏风味和山东风味。各色小吃用料广泛、刀工讲究、烹调方法多样,炸、熘、爆、炒、蒸、烩、炖等相辅相成。烹饪过程中善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等,调和出咸鲜为主、兼具五味的美食,但也注重原汤原味,一菜一味,色彩浓淡适宜。拔丝技艺是徐州烹饪特色的代表,久负盛名的“金丝缠葫芦”即拔丝楂糕,酸甜相兼、金丝缠绕、妙趣横生,其他菜系望尘莫及。
(四)养生理念一以贯之
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药食同源、以食养生”的理念贯穿至今。彭祖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先驱者,他最先发现了饮食的医疗功用,开辟了膳食养生之道,其养生文化的科学性被历代大家公认和推崇,也被近代科学所验证。彭祖创制的“雉羹”( 如今的饣它汤) 温中益气、和胃消积、滋补虚损;“羊方藏鱼”充分发挥羊肉和鱼的互补作用,即补五脏又益脾胃,为进补佳品;“金丝缠葫芦”不仅酸甜可口,还有化散淤血、消除积食、止痢抗菌的效用。可以说,徐州的每一道特色小吃几乎都能给人味蕾与健康的双重满足。
二、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传承与推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承与推广现状
近年来,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徐州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宣传,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开展“徐州地标美食”评选活动,打造“美食+旅游”的文旅主题模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对具有鲜明历史、人文特色及巨大社会、文化价值的小吃,政府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大了徐州特色小吃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丰富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高了徐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传承与推广中的问题
尽管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有待改善之处。
1、缺乏统一的品牌化运作,品牌影响力不足。
徐州地方特色小吃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全面系统的品牌开发、营销规划,难以形成“拳头”品牌,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顾客,创造溢价。遭遇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或风险时,这种小而散的经营企业创新力度不足、抗压能力较弱,很难突破困境。为数不多的美食品牌,如马市街饣它汤、两来风辣汤、三珍斋等,只在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不足,难以发挥其地方“特色”的独有价值,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从业人员烹饪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有限。
特色小吃行业的技艺传承多为家族代代相传,或师傅带徒弟,后辈基本沿袭前辈的做法,缺乏对本土小吃的创新,难以形成既具本地特色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小吃品牌。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多为初高中学历,烹饪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现代化经营、服务理念滞后,很难将小吃产业做大、做强。此外,从业者对地方小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认识、理解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文化内涵融入美食制作,让顾客享用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
3、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较弱。
地方特色小吃经营者大多缺乏宣传意识,认识不到宣传推广的重要性,由于小吃行业利润较低,很多从业者不愿增加宣传成本。重视宣传的从业人员因文化水平的限制,综合创新意识较低,宣传渠道拓展不够,宣传不够精准,缺乏互动性,品牌宣传力度及影响力较弱,导致小吃知名度低,附加值也低。调查发现,依托美团、抖音、大众点评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的小吃品牌不足三成,七成以上的缺乏创新开拓意识,多靠口口相传,线下、线上宣传均不到位,虽然在当地消费者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4、忽略小吃本身的文化意蕴,轻视其文化价值。
如今的消费者不单纯追求口腹之欲,也注重心智之养,更希望通过品尝美食去领略其中的文化意蕴。而目前,徐州特色小吃行业仍以售卖吃食为主,从业者追求的是客流量与利润,忽略了小吃背后的文化意蕴,未能将独特的历史、人文、养生内涵融入小吃制作与营销中,小吃与地方文化的挖掘整合不足。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这种经营模式难以推动小吃行业可持续发展,更难为地方经济不断注入活力。
5、资金不足,利润空间小,经营活动不规范。
美食小吃店多为个体经营,为吸引顾客,一般价格低廉,但房租、水电、人工等固定成本较高,因此利润空间小,从业者较难长久经营。加之缺少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经营者大多势单力薄,遭遇疫情等特殊社会情势变化时,该类行业更易陷入困境。囿于资金、政策等问题,小吃经营者对店铺食材、形象、卫生等的要求较低,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受到阻碍,无法给顾客提供舒适的用餐体验,甚至使顾客对特色小吃产生负面认知。
三、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传承及推广策略
(一)统一品牌规范化、连锁化经营,打造饮食领域地标性城市名片。
1、打造特色小吃名店、名品牌,形成小吃品牌矩阵。
政府引导成立专业品牌运营团队,重点打造现有小吃名店、名品牌,同时培育其他层次的品牌,既要“一枝独秀”,又要“百花齐放”。可以“古彭伏羊”为主品牌,打造县区子品牌,如“邳州盐豆”、“贾汪素火腿”、“王集烧鸡”、“新沂捆香蹄”等。要将徐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小吃的制作、外观、食用过程,并设计地标性专用logo、包装,塑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更好地吸引游客关注。推动老字号小吃店铺对接产业化经营,打通小吃上下游全产业链,形成独具古彭味道的美食品牌矩阵。
2、加大品牌规范化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与美誉度。
为力争成为准海地区小吃地标性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小吃的风格特点、烹饪技艺、卫生安全、营销推广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品牌认证标准,并加强监管,保证“品牌形象统一、原料品质过硬、环境卫生规范”,凸显小吃特色、食俗文化等的高度地域化。老字号店铺拥有独特的品牌理念和文化内涵,具有难以估量的品牌价值,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要维护好这些金字招牌,加强新老品牌的合理布局,老字号带动新品牌层级发展,共同提升影响力与美誉度。
(二)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技艺水平、管理能力及诚信意识。
1、加强院校及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的全面培养。
与院校及培训机构联合,针对小吃制作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文化内涵、服务管理等展开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聘请食品烹饪专业或行业的名师为小吃从业者讲授营养搭配、烹饪理论知识,服务管理行业的优秀代表传授管理真经,文化名人讲述特色小吃背后的文化故事,技艺精湛的大厨展示制作工艺,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平,培养更多技师型特色小吃“手艺人”。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强化其责任意识和诚信理念。
2、加强特色小吃行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技艺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协会要积极筹办特色小吃文化节、名厨争霸赛、小吃制作技艺评比等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名店、名吃、名厨予以物质、精神奖励,并宣传推广,充分挖掘小吃从业者的潜能,激发其传承与创新活力。通过这类活动,从业者之间也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交流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提升徐州特色小吃领域的整体实力。
(三)搭建徐州特色小吃资源数字化平台,打造互动性强的宣传推广体系。
1、与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数据库。
借助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的数字资源开发优势,建立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数据库。数据库内容要囊括特色小吃的发展历史、典故传说、制作技艺、传承谱系、相关研究,以及目前小吃在徐州地区的分布区域等。这些内容的呈现类型要丰富多样,应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项工作可由高校图书馆与食品院系协作进行,图书馆主要负责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如平台选择、字段设计、检索设计、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及动态更新;食品院系主要负责线上线下多种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上传。数据库平台的建设要充分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做到资源完善、直观立体;要全方位采集特色小吃信息、用户访问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小吃资源的数字化互联、互通,扩展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辐射范围。
2、联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打造更具互动性的宣传推广平台。
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专业性与权威性的优势,可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及受众差异开展宣传。如,报纸和杂志都是静态媒体,阅读群体有较强的针对性,保存且多次阅读信息的几率高,在这类媒体上可侧重宣传地方特色小吃的历史沿革、典故传说等;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可以运用语言艺术和影像效果(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等,全方位介绍特色小吃的选材、制作、品味过程,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既给人娱乐享受,又吊足人的胃口。
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高速性与多样化催生出众多数字化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快手、美团、微博、小红书等等,要合理利用这些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视频博客等形式发布特色小吃历史、制作、品鉴等内容,将本地特色小吃文化生动地传播给目标受众。还可以应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的模式,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及个性化推荐,精准、及时、无感推送特色小吃文化资源,进行互动性更强的宣传推广。
(四)深度挖掘徐州地方特色小吃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小吃独特的地域性和品牌价值。
1、挖掘特色小吃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创、文化特色小吃。
徐州地方特色小吃历经几千年,蕴含着众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 人物史志等,这些内容对特色小吃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作用巨大。因此,必须打破单纯售卖吃食的经营模式,积极深入地研究和创新,打造文创特色小吃。小吃的文创可以与彭祖、两汉文化元素相结合,如汉画像石馆、博物馆、戏马台、彭祖园等,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吃造型、小吃包装及小吃环境;还可以对传统特色小吃品牌进行文化包装,比如将羊方藏鱼、鸳鸯鸡、东坡肉等传统小吃典故编撰为书籍,使品牌故事更饱满、更富文化底蕴,强化特色小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增强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感,突显小吃的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
创新传统经营模式,打造开放式厨房及用餐环境,向消费者现场展示特色小吃制作技艺,并讲述每道小吃蕴含的文化故事,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非遗老字号小吃的制作技艺、人文历史及品牌故事影响力巨大,这些老字号可以开设专门的工坊,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小吃制作流程和工艺,加深对小吃的印象,进一步感悟本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并自发宣传、保护或传承特色小吃文化。
(五)财政、文旅、交通等政府部门共同助力特色小吃传承与推广。
1、政府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特色小吃经营者。
政府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合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补助政策,如减免税费、水电费、租赁费,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协助装修经营等。政府应鼓励支持小吃从业者参加各类小吃、美食大赛,对获得重大荣誉的名吃、名厨、名店,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组织其走出徐州开展交流活动,扩大特色小吃的影响力。此外,政府还应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对小吃行业的资金投入,制定长远规划,保障小吃业的有序发展和不断壮大。
2、文旅、交通部门协同打造特色小吃文化传播、聚居区。
根据徐州地域特点,文旅、交通部门可联合在车站、景区、酒店等人流密集区,循环播放特色小吃文化宣传片,吸引消费者关注、传播。可以依托本地现有景点、小吃街区培育开发特色小吃文化街、文化城,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独特风格的小吃集聚区,如将倒马井与富国街区、彭城广场打通。围绕徐州小吃老字号,织密交通网络,将各个名店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便捷的小吃消费走廊。文旅部门还可以与教育部门联合,将特色小吃引入高校食堂,丰富校园师生饮食的同时,宣传推介小吃文化,借助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师生的力量,传播徐州味道与文化。
四、结语
特色小吃对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意义重大,通过传承与推广地方特色小吃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促进经济发展。为充分发挥徐州地方特色小吃的作用,应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支持。将小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将当地人文意蕴、风俗习惯融入特色小吃的制作与品味过程,打造徐州响当当的小吃品牌,跻身美食领域地标性城市,为推动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锦冰,吴雄昌,东江区域美食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市场,2023年第16期,30-33页。
2.袁才友,徐圣聪,袁必林,贵州饮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城市旅游研究,2023年第5期,118-120页。
3.李英,品牌建设与价值提升路径研究——以巢湖市“朝阳门”美食产业集群为例,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年第6期,9-11页。
4.时吉光,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智慧城市与旅游,2016年第38期,219-220页。
5.魏洁云、赵节昌,杨琳,徐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100-106页。
6.米宇清,徐州传统菜点的开发与创新,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6期,40-41页。
7.王欣,文旅融合视野下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以徐州彭祖养生文化为例,中国名城,2022年第36卷第4期,88-94页。
- 附件【3活动记录表(1).doc】
- 附件【2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表.doc】
- 附件【舌尖上的徐州——地方特色小吃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研究.docx】
- 附件【4成果报告 已盖章.pdf】
- 附件【4成果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