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建筑的相关研究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绿色节能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课题的灵感来源于对当前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现象的深刻反思。现代建筑在提供舒适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环境负担加重。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建筑模式对能源的过度依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推广。绿色建筑不仅关注能源效率,还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有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实验,探讨不同材料对绿色建筑的影响与实践;最后,通过收集第一手数据,分析绿色建筑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挑战。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建筑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绿色节能解决方案。通过研究,我们将解决如何在保证建筑功能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问题。本研究的成果将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的能源和环境挑战,还将为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实验材料
2.1实验一
黑色铝罐、氯化钙、温度计、碎纸、水、记录表等
2.2实验二
塑料盒、温度计、冰袋、暖贴、铝箔、木片、记录表等
3.研究过程
3.1实验一:被动式太阳房-不同材料热惰性差异探究
1.组别标记:取三个黑色铝罐,用标签纸分别标记为氯化钙水和碎纸组。
2.做出假设预测:哪种材料热惰性,最好完成任务单填写。
3.填充蓄热材料:分别在对应的黑色铝罐中填入氯化钙水和碎纸,待填充到一半时,需将待探头的温度计置于铝罐中心位置,然后继续填充对应材料,直至将铝罐填满为止。
4.储热能力研究:记录不同组别温度计在起始时刻的温度值,然后将三个实验组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相同环境作为空白对照以及录这个空气温度,每隔1到3分钟,记录四个温度,计读数持续30分钟左右,填写实验记录表。
5.放热能力研究:将上述三个实验组移植在阴影下,同时取一只温度计放置在实验环境下,周期性的用搅拌棒搅拌三个铝罐中材料,以使材料充放热,每天1到3分钟记录四个温度计读数,持续30分钟左右,填写写实验记录表
6.重复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2实验二:建筑围护结构-不同空气间层构造形式的保温隔热性能研究
1. 组别标记:取三个透明塑料盒,用标签纸分别标记为一,二,三组,其中一组为无空气间层组,二组为有空气间层组,三组为空气间层加铝箔组。
2. 做出假设:预测哪种设计能更好的保温隔热完成任务单填写。
3. 墙体制作:制作无空气间层组/有空气间层组及空气间层加铝箔组墙体。
4. 组别设计:分别将带探头的温度计置于三个透明塑料盒内部,然后在对应编号的塑料盒开口处设置不同空气间层构造的墙体。
5. 保温能力研究:在一空盒内壁放置一冰袋作为冷源,然后将三个实验组置于空盒中,同时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相同环境中作为空白对照,以记录盒子内环境空气温度。实验过程中记录不同组别温度计在起始时刻的温度值,然后每隔1到3分钟记录四个温度计读数,持续20分钟左右,填写实验记录表。
6. 隔热能力研究:基本操作同上,将冰袋换为暖贴作为热源,每隔1到3分钟记录四个温度计读数,持续20分钟左右,填写实验记录表。
7. 重复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一分析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发现,在响应冷环境下,氯化钙、水和碎纸的升温速度明显不同,其中降温速率从低到高依次是水小于碎纸小于氯化钙;在响应热环境下,氯化钙水和碎纸的升温速率明显不同,其中升温速率从低到高是水小于碎纸小于氯化钙由此可发现三种材料在响应冷热环境时升温或降温变化快慢规律一致。三种材料中水的热惰性最好,氯化钙的热惰性最差,所以在三种被动式太阳房的工程材料中,水是最佳的储热材料。
4.2实验二分析
通过以上实验可发现:不同空气间层构造形式的保温隔热性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响应冷环境下,无空气间层组、有空气间层组及空气间层和铝箔组的降温速率从小到大依次是空气间层和铝箔组<有空气间层组<无空气间层组,这说明有空气间层构造的墙体对房屋的保温性能较无空气间层更好,而空气间层中加铝箔对维持房屋的保温性能有促进作用。 在响应热环境下,无空气间层组、有空气间层组及空气间层和铝箔组的升温速率从小到大依次是空气间层和铝箔组<有空气间层组<无空气间层组,这说明有空气间层构造的墙体对房屋的隔热性能较无空气间层更好。 综上,空气间层和铝箔组的墙体可以更好的保温隔热。
4.3实验一相关结论
1.储热材料的选择:在被动式太阳房中,水的热惰性表现最佳,适合作为储热材料。相比之下,氯化钙的热惰性较差,不适合用于长期储热。
2.温度调节效率:实验表明,水在冷热环境下的温度变化最为稳定,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因此,水是构建节能被动式太阳房的理想材料。
3.节能效果:通过合理选择储热材料,被动式太阳房可以在不依赖外部能源的情况下,有效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从而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
4.材料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储热材料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以提高被动式太阳房的整体能效和适应性。
5.环境适应性:被动式太阳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储热材料和技术,以最大化其节能效果和环境适应性。
4.4实验二相关结论
1.空气间层结构显著提升保温性能:实验表明,带有空气间层的墙体在冷环境下表现出更低的降温速率,相较于无空气间层结构,显著提升了建筑的保温性能。
2.铝箔增强隔热效果:在空气间层中加入铝箔进一步增强了墙体的隔热性能,铝箔组在热环境下表现出最低的升温速率,表明其对维持室内温度具有积极作用。
3.空气间层结构优化节能效果:通过对比不同构造形式,空气间层结构在保温和隔热方面均优于无空气间层结构,证明了其在绿色节能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4.综合性能最佳:空气间层与铝箔结合的结构在保温和隔热性能上均表现最佳,适合用于对节能要求较高的建筑项目。
5.空气间层结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空气间层结构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节能效果,还减少了能源消耗,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5.结论
1.水作为储热材料优势显著:被动式太阳房中,水的热惰性及温度调节效率最佳,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是实现绿色节能的关键材料。
2.空气间层+铝箔提升综合性能:墙体结构中空气间层与铝箔结合,显著增强保温和隔热效果,适用于高节能要求的建筑场景。
3.环境适应性优化节能效果:被动式太阳房设计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配储热材料与技术,以最大化节能与环境效益。
4.空气间层结构兼具经济与环保性:空气间层墙体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减少资源依赖,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突出。
5.储热材料组合优化是未来方向:通过改进储热材料组合及使用方式,可进一步提升被动式太阳房的能效与适应性,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6.参考文献
[1]赵金玲,李杰,党伟康.热惰性指标对围护结构热稳定性量化作用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50(10):182-188.
[2]贺岩峰,张会轩,燕淑春.热能储存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1984(08):8-12.
[3]索源志.住宅建筑热惰性与供热负荷特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4]李松,徐浩,周鑫.空气间层在建筑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03):6-8.
[5]江涵,胡海波,王自强等.保温节能墙材空气间层设计对其热工性能的影响[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2(01):35-38
[6]方武.建筑保温墙体薄空气间层空气湿度对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
[7]董国明.寒冷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附录:实验图片
实验一:
实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