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的初步研究
浅谈徐州汉画像石
王语萌 高一6班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是徐州汉代三绝之一。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最早开始记载徐州的汉画像石。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九女墩,邳州市的燕子埠、占城,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汉画像石的用途
徐州汉画像石在当时主要有三方面的用途:
一是用在石椁上。石椁墓的形制与木椁墓石相仿,用石板扣合成椁室,画像石刻在石椁的两侧板和前后石档上。这一类型的画像石墓,年代较早,具有西汉晚期的特征,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
二是用在墓室的建筑上。墓有砖石混合结构和石结构两种。小型的分前后两室,较大的分前、中、后三室,有的还附有耳室或回廊。画像石多置与前室、中室的门楣、门柱、横额和四壁上。这一类型占徐州地区画像石墓的大多数,其年代主要为东汉中、晚期。
三是用在地面的祠堂上。祠堂即"享堂",也称"食堂"、"庙祠"等,是生者祭奠死者的地方。由古代的宗庙祭祀演变而来。徐州和山东以及皖北的石祠堂,是我国发现石祠堂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汉代画像石是作为汉代墓葬(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产生的,通过它,可以清楚地了解汉代人所具有的厚葬习俗和宗教信仰。
徐州汉代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
徐州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它属于丘陵地带,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区域内有云龙山等很多不太高的山丘。这些山石以青色石灰岩为主,其中有少量的页岩,便于修建和加工墓葬,从目前徐州发现和发掘的墓葬看,均是"因山为陵,凿山为洞"的墓葬形制。同样,这种独特的地貌特征也为画像石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汉代,徐州的冶铁业十分发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有铁官49处,其中的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都在今天徐州市的附近。在考古发掘的铁器中,大多数是农具或手工工具,如犁头、铁锛、铁锤、铁凿等。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同时也为雕刻汉画像石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汉代是徐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汉高祖刘邦是沛楚人,刘邦眷恋故土,将这块重要的土地分封给异母弟刘交,并沿袭了项羽时“西楚”的称呼。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就更多了。豪强之家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厚葬风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提倡薄葬阶段。西汉初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现象突出,从高祖刘邦至景帝都大力提倡薄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以石为椁"都看做是有害无益的奢侈行为。第二阶段为转变期,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薄葬制度为之一变。厚葬制度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愈演愈烈,风靡整个社会。导致此变化的原因有二:其一,汉初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不仅得到回复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二,从汉高祖到景帝时期,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意识形态一直是黄老的"无为"学说。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排斥黄老,独尊儒术,使儒家的孔孟学说第一次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为"仁孝",而对死去长者的厚葬是儒家学说中最主要的"孝行"表现。从而厚葬习俗被儒家学说理论化和礼制化,这就对厚葬习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厚葬之风疯狂的蔓延。第三阶段为极盛期。东汉时期的厚葬之风较西汉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选拔任用管理的最重要标准为"举孝廉"制度,这也就极大的推动了厚葬制度的疯狂发展。东汉时期的厚葬与其说是为了死者,倒不如说为了生者。生者利用厚葬宣扬自己的"孝悌"来传扬自己的美名以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于是,汉画像石就在这种近似疯狂的潮流中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极盛时期。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和内容
汉画像石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了汉朝时期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帝王礼仪、政治经济、历史神话及思想追求等各个方面。石刻中有车骑出行、宾主宴见、击剑比武、乐舞百戏、奔逐狩猎、耕种纺织、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珍禽异兽、仙人捣药、玉兔守鼎等图案,是汉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是汉代历史千年不灭的史书。
徐州汉画像石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异兽,描绘的主要是墓主人在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类内容,多取材于《楚辞》和《山海经》。其中有伏羲女娲图,东王公、西王母图,羽人飞仙图,后羿射日图,嫦娥奔月图等。汉代以儒家思想和道家神仙思想所刻画出来的神为主神,这就使得历史神话同阴阳五行交织在一起。东汉时期的徐州地区是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传播中心之一,"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画像石神话类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内容。在汉代人们刻画的众多不同的神仙当中,占据最高神位的为伏羲、女娲、东王公和西王母。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体现的祥瑞类图像主要有羽人、四灵、九尾狐、蟾蜍、玉兔、比翼鸟、翼龙、麒麟、九头兽等。总览徐州地区关于祥瑞图案的画像石,有的单独成画表达一定的意愿和含义,有的被融合到其它的画像之中起到呼应和衬托装饰的作用。这些题材集中反映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对汉代人们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死后成仙的向往。
另外一类是人间的现实社会,描绘的大多是墓主人生前享乐的生活场景以及汉代社会的民俗风貌。社会生活类题材在徐州汉画像石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有车马出行图、安居乐业图、庖厨宴饮图、迎宾拜谒图、杂技乐舞百戏图、六博图等。许多是描绘墓主人生前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的画面,如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迎来送住、钟鸣鼎食、六博对奕、驰逐狞猎、射御比武等。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中,以牛耕图和纺织图为社会生产劳动类题材的主要代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场面。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受这种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徐州地区的汉人大多崇武尚义,具有大汉雄风。这使得徐州地区汉画像石表现民间练功比武的场面屡有出现。
还有一类时描写历史故事。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也存在着顶礼膜拜的虔诚心态。徐州地区的历史故事类画像石主要有周公辅成王图、孔子见老子图、泗水捞鼎图等。
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浅浮雕和平面线雕为主。根据图像表现手法的需要,又有许多变化,演变为各种雕刻技法。大大丰富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用刀健劲有力。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创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珍品。结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
徐州汉画像石古拙典雅,质朴自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构图布局繁密盈满,人物车马充天塞地、密不透风,主体画面以外的空白处还填以祥云瑞兽、飞鸟祥树。然而画面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取得了气氛热烈而有条不紊的艺术效果,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
由于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例如包含了装饰图案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甚至写意画、连环画等。铜山县洪楼的一块画像石,画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请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进,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来我往打得难分难解,第四格是宾主揖手告别。这些画面无须任何文字说明,可以让人一看就懂,将此看成连环画的先河,是毫无牵强之嫌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鸿篇巨制。这和当时这里是帝乡,有彭城、下邳两个封国,皇亲国戚、王子候孙聚居于此分不开的。
汉画像石是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精美的雕刻,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在艺术领域,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