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及其思想研究
地域文化对苏轼创作风格,题材的影响
一.苏轼在杭州(第一次)
1.背景概括(第一次)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是他在杭州的首次任职。
在任期间,苏轼与当时的知州陈襄合作,共同主持了杭州六井的疏通和修复工作,这对杭州的居民用水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轼还参与了西湖的治理,尽管具体的治理工作细节在历史记载中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他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2.杭州(第一次)时期主要作品及中心思想
(其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赞美之情。
(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写的是给雨中西湖景色的变幻多姿,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弩,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哺。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鹃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餘,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既写了孤山那种幽谧静寂而又不失生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清幽淡远、恍惚迷离、似有若无的空明之美。也写惠勤、惠思二僧隐逸于“孤绝”之山,潜修佛道,虽然过的是竹屋纸窗、衣褐坐禅的清苦生活,却于清幽而“孤绝”的环境之中,悟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道理。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此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临摹自然实景,展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3.小结
在苏轼第一次开到杭州期间,主要诗词以写景为主,多表现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与心中的赞美之情
二. 苏轼在黄州
1.背景概括
尽管苏轼在黄州的职位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监视居住,但他仍然秉持着中国文人的责任感,为当地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革除溺婴风俗,创办了育婴会,并搜寻药方购买药材以抗瘟疫。
苏轼在黄州期间自称“东坡居士”,并在一片坡地上劳作开垦荒地,种田以帮补生计。这段经历使他真正成熟,并成为一位“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2.黄州时期主要作品及中心思想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全词结构浑成,寓意深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赤壁赋(节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