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及其思想研究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研究
1意象构造
在黄州诗文中,苏轼通过“酒”“梦”“舟”等意象,创造了一种自由、轻松、谐和的境界。
他将酒视为不可或缺的陪伴和诗文创作的催化剂,不是豪饮如李白,亦非愁饮如杜甫,而是追求醉与醒之间的自洽状态,让他在轻松自在中践行心之所向。
梦的意象也在其词中频繁出现,“人生如梦”并非对失败的叹息,而是表达一种亦虚亦实、无所束缚的无住境界。
舟的意象展示了苏轼自洽有为的人生思考。他通过描绘小舟逝去的画面,表达一种无心状态,追求“行天下之至顺”,达到“人之所悦”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时,他深感凄寒无奈,但并没有陷入自暴自弃,而是坚守“幽人”意象,享受寂静孤独,将其转化为内心的安适。即便在困境中,苏轼仍念念不忘忧国忧民,不为现实的打击所动摇,展现出“许国心犹在”的精神。
2语言特色
苏轼的词作特点十分明显。他的作品表现了宋代文人学者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些情感是他们对自然、人生、时代、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感悟。苏轼的词言简意赅,语言简洁明了,词语清新明快,并常用寓意深刻、典故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一种婉约、清新、柔美、开朗、豁达、自由、充满生命力的诗意。他的词重视人的情感表达,注重抒发自我情感和人际交往,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富有开放性和人文精神。
苏轼的词作风格也是独特的。他的词作不拘泥于形式,常常借助音律和韵律来表达情感。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以长短句间的折迭变化,表达出他对青年时代懵懂无知的回忆和对岁月流逝的感伤。他的词作富有意境和画意,常常运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情感。例如,“江城子”中的“背灯倚破,南音北调,如闻其声”,生动表现了他对离散境遇的思念之情。他的词作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宗教色彩,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3格律创新
苏轼的词作中最明显的创新是他的不守韵律的表现。传统的词作中,韵律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严格的平仄与韵脚要求,限制了词作的发展。然而,苏轼敢于打破这一传统,他用自由韵律的形式来表达情思,使词作的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的不守韵律体现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纯音之类,这种技巧在传统的词作中是被禁止的。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停船坞,燧石照长堤,长堤柳絮飞。”这里“堤”与“飞”的音韵并不相近,但却能在整体上营造出独特的韵律效果,增加了词作的美感。
此外,苏轼还以他的豪放不羁的风格打破了传统词作中的句式限制。他善于运用并列、倒装、问答等多种句式,使词作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他采用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的问答句式,通过交互式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词作的情感张力。
苏轼还对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上进行了创新。他善于借用典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神话等元素相结合,使词作更富有文化底蕴。例如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变迁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融合。
总之,苏轼的词作中的不守韵律与词体创新,使他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自由韵律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打破了传统韵律的限制,使词作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他还通过自由的句式和丰富的主题赋予了词作更大的文化内涵。苏轼的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风格突变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
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