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调研与思考
徐州市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调研与思考
顾恒瑞 郭星赫 胡泓鸣 黄稚翔 黄子峻 金宇晨 李浩翔 李俊睿 李乾瑞 刘帅贤
指导教师 甄金虎
【摘要】 徐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针对徐州市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产业所具有的自然人文优势及这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值得借鉴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引导,提出“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心城市区域辐射、农交文旅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产业发展建议,助力徐州更好发展。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区域辐射
一、徐州历史及资源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市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五省通衢”,“东方雅典”等美誉。2023年,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0.44亿元。不断向万亿级城市迈进。
徐州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0%,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徐州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四季分明。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黄河故道蜿蜒其间,云龙湖,大龙湖等湖泊点缀期间,徐州全市形成了“九河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徐州市还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分布于全市的煤炭地质储量39亿吨以上。铁矿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品位50%左右,探明储量8300万吨,部分矿体中还伴有铜、金、银等。此外,金刚石及伴生矿物有多处发现。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徐州还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徐州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徐州地区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大,占江苏省耕地总面积的13.4%,温带季风气候使徐州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苹果等多种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水稻一年两熟。此外,徐州农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为农业化的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徐州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发展现状
徐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农业形成了以旱粮、水稻为主的发展格局,徐州经济林产业则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来保持在1150万亩以上,是全国27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15万亩左右,总产2000万吨,绿色蔬菜成为超1000亿元农业产业。年出栏生猪约400万头。全市果树面积148.5万亩,总产量132万吨。大蒜种植面积约120万亩,产量约140万吨,为全国大蒜三大主产区之一,现有大蒜加工商贸企业200家左右,入选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丰县、沛县大沙河沿线成为苹果生产区,贾汪区、环市区周围则是应时鲜果生产区,其中,丰县更是被誉为“果都”“果海”,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和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近年来,徐州市持续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项目招引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聚焦优质稻麦、绿色蔬菜、高效果品、规模生猪、生态肉禽5条市域全产业链,深度研究各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掌握主要产品、重点品牌和现有企业等情况,谋划推出一批要素有保障、政策有支撑、产品有市场、投资有回报、地方有税收的重点招商项目。
然而,徐州农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虽然加强了对农产品安全监管,但农残问题依旧存在。对徐州农产品的形象与市场冲击力形成了影响。此外,城市化的推进使农村青年人口外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2.工业
2.1 悠久的发展历史
徐州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地。因此涌出一批批机械团队及企业在此蓬勃发展,为徐州贡献磅礴动能。
2.2 优势发展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徐州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煤、铁、石灰岩、大理岩、硅石、石膏、富钾砂页岩、岩盐、黏土等,是徐州市的主要矿藏资源。分布于贾汪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等地的煤炭地质储量39亿吨以上。铁矿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品位50%左右,探明储量8300万吨,部分矿体中还伴有铜、金、银等。石灰岩的储量为1050亿吨,广布于徐州城区周围和铜山区境内。石膏主要分布在邳州市和沛县,探明储量32亿吨,预测储量44.4亿吨。岩盐分布在丰县,探明储量5.53亿吨,预测储量21亿吨。石英岩主产于新沂市,预测储量8.3亿吨。此外,金刚石及伴生矿物有多处发现。
(2)企业众多
徐州工业门类丰富,以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徐工集团是徐州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它坐拥四百余家机械相关产业,基础雄厚,结构完整,已然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徐工集团更是不断更新产业技术,维持创新势能。此外,徐州早已将眼界拓展至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布局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逐步由资源型城市向高新技术城市的转变。
(3)政策支持
为促进徐州工业发展,政府协助当地企业不断推出更多有效政策,例如《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1+3+N”政策体系,以及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融资平台,人才引入计划等等。此类种种,均不求当下汇报,而是将眼光拉长,期待未来格局成型以反哺经济。
(4)科研力量雄厚
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这些高校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如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徐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申报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涵盖基础研究、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的人才引入政策,更是吸引着无数有理想的技术人才在此集聚,助力徐州向前发展。
3.交通运输业
3.1 交通运输业总述
徐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北靠微山湖,东临连云港,西接山东省,南面是宿迁市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有“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之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徐州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既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北滨微山湖,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在多种运输方式中,高铁是徐州最具优势的交通运输方式,高铁网络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3.2 徐州高铁发展及影响
(1)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
徐州东站作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高铁枢纽站之一,处于地理上的中间位置,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构成了“1小时城市圈”,3小时可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2)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
徐州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模式创新,如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徐州高铁的快速发展,缩短了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
(4)城市形象与功能的提升
徐州高铁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和重要窗口,展示了徐州的良好形象,并成为服务淮海经济区的重要枢纽 。
4.旅游业
4.1 旅游资源丰富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项羽“戏马台”、刘邦“大风歌碑”、苏轼“放鹤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以及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除人文景观外,徐州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户部山、潘安湖等自然景观。徐州特色的烧烤,米线,地锅鸡等美食也在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的到来。
4.2 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为进一步释放文旅商消费潜力,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文旅商消费推广活动,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文化旅游和购物需求。户部山、富国街和大龙湖等月光纳凉夜市,汇集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创,汇聚人气。
三、徐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徐州市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提出以下三点发展建议。
第一、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尤其重要的是做好“转型”,其中就包括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煤炭及化工等传统产业,提升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2)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
第二、中心城市区域辐射
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涉及苏鲁豫皖四省。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区域内需要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从区位上看,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就是徐州。从经济体量上看,近几年,徐州经济总量占淮海经济区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无疑是“一马当先”。徐州要主动扛起“头马”担当,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区域产业投资基金,辐射带动省际毗邻地区,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第三、农交文旅融合发展
徐州市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日渐明晰,各项配套政策逐步细化,乡村活力得到空前激发,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乡村文化资源等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随着人们的出游频次不断增加,以及对假日生活质量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得到了拓展,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徐州
农交文旅即“农业+交通+文化+旅游”,真正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在乡村原有的基础上做创新。同时,文化旅游产业的无形要素要跨越其产业边界,应用到农业产业,对相应功能模块进行创新。而交通运输业为跨区域的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新形态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有利于激发第一产业潜力,既能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有利于反哺文化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而且古村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乡俗文化等各级地方特色文化也能得到不断显现。通过加快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智慧物流平台,打造影响淮海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文旅项目。
四、参考文献
[1] 张梓桐. 解码徐州丨艰难走出产业转型“阵痛”后,“准万亿城市”徐州能否率先突围?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 2024年06月04日
[2] 看,徐州工业这十年!. 徐州发布, 徐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澎湃号, 2022-07-31
[3] 徐州特色产业集群焕新升级. 徐州日报, 2024-02-23
[4] 袁杰. 老工业城市的低碳转型,徐州为什么能?. 澎湃新闻, 2022-10-19
[5] 解锁“致富密码”,走好特色经果林产业甜蜜之路, 上游新闻, https://www.cqcb.com
[6] 江苏徐州市加快构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 http://www.moa.gov.cn
[7] 徐州市农业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江苏网, https://www.jschina.com.cn
[8] 【“数”说徐州】增速62.9%,全省第一!文旅市场“期中考”交出亮眼成绩单, https://www.cnxz.com.cn/newscenter/2024/20240727266537.shtml
[9] 重点景区接待游客2667.21万人次, https://www.cnxz.com.cn/newscenter/2024/20240726266432.shtml
[10] 徐州:以“头马”担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