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性能研究
中科院微型实验室“科探方舟”
“科探方舟”(课题研究项目),是徐州一中与中科院合作,中科院京区科协牵头设计的品牌科学产品。“科探方舟"以探究性科学实验装置为支柱,在专业探究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小课题研究”,帮助同学们涵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的“科探方舟”涵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领域,共设立10个不同方向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爱因斯坦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通过本次科学研究,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享受知识和创造力碰撞的快乐,实践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摘 要
本实验采用现成的电阻式柔性薄膜材料、铜箔胶带与塑料纸组装压力传感器,通过调节材料尺寸(1×1cm²至3×3cm²)与叠层数(1-5层),探究其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利用Arduino开发板搭建数据采集系统,测量不同压力下的电阻变化,分析灵敏度、线性度及稳定性。
实验发现:叠层数增加显著提升线性度(R²值从0.78升至0.94),但灵敏度下降(ΔR/ΔP从2.1Ω/N降至0.9Ω/N);材料尺寸变化未呈现统一规律,推测与边缘接触电阻波动有关。研究结果为柔性传感器的简易优化提供了实践依据,例如通过混合叠层设计平衡性能参数。
关键词:柔性传感器、Arduino、叠层结构、灵敏度、线性度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柔性压力传感器在机器人触觉、智能穿戴和医疗监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电阻式传感器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成为研究热点,其核心原理是材料受压后电阻值变化。现有研究多关注新型材料开发,但现成材料的性能优化同样具有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
通过现成材料组装传感器,可快速验证结构参数(尺寸、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避免复杂制备工艺。本实验为中学生理解传感器原理、掌握数据采集技术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案例。
二、 实验目的
2.1利用现成材料组装电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
2.2测试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及重复性。
2.3探究材料尺寸与叠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三、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材料/设备 |
规格/用途 |
电阻式柔性薄膜 |
厚度0.5mm,方形(1×1cm²至3×3cm²) |
铜箔胶带 |
宽度5mm,电极连接 |
塑料纸 |
厚度0.1mm,层间绝缘 |
Arduino Uno开发板 |
数据采集主控(模拟输入A0引脚) |
10kΩ电阻 |
分压电路搭建 |
砝码组 |
50g-500g(步长50g) |
亚克力压板 |
面积5×5cm²,均匀传递压力 |
3.2 实验装置搭建
3.2.1 传感器组装
1. 尺寸分组:裁剪柔性薄膜为1×1cm²、2×2cm²、3×3cm²三组。
2. 叠层结构:每组尺寸分别叠加1层、3层、5层薄膜,层间用塑料纸隔离,铜箔胶带粘贴边缘作为电极。
3. 封装保护:用塑料纸包裹传感器边缘,避免电极短路。
3.2.2 数据采集系统
1. 电路设计(图2a):
传感器与10kΩ电阻串联,接入Arduino A0引脚。
分压公式:
R传感器=( Vout×10kΩ)/( 5V−Vout )
2. 代码编写(附录1):
使用Arduino IDE读取A0电压,计算并输出电阻值,采样频率10Hz。
3.2.3 测试流程
1. 压力加载:将传感器置于亚克力压板下,逐级放置砝码(0.5N-5N)。
2. 数据记录:每次加载稳定后,记录10秒内电阻平均值。
3. 重复性测试:同一样本连续加载/卸载3次,计算电阻偏差。
正式操作:
将柔性压力传感器压力感应部分用双面胶粘贴在水平桌面上,接线端用美纹纸胶带粘贴固定,避免接线端来回晃动影响压力传感器的读数。重新打开Arduino IDE串口监视器,等待约2分钟,读取传感器的电阻值。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记录表(部分示例)
4.2 性能指标计算
1. 灵敏度(S):
S=ΔP/ΔR= (R初始−R加载)/P加载
示例:2×2cm²样本(1层)在0.5N时,S= (1000Ω−850Ω)/ 0.5N =300Ω/N。
2. 线性度(R²):
使用Excel对压力-电阻数据进行线性拟合,计算确定系数R²。
示例:1层样本R²=0.78,5层提升至0.94。
4.3 关键规律分析
4.3.1 尺寸对性能的影响
数据对比:
尺寸 |
灵敏度(Ω/N) |
线性度(R²) |
1×1cm² |
2.3 |
0.71 |
2×2cm² |
1.8 |
0.85 |
3×3cm² |
1.5 |
0.82 |
结论:小尺寸灵敏度高但线性度差,大尺寸反之,无统一规律。
机制推测:小尺寸边缘接触电阻占比大,压力分布不均导致非线性响应。
4.3.2 叠层数对性能的影响
灵敏度下降:
叠层数从1增至5层,灵敏度从2.1Ω/N降至0.9Ω/N。
原因:结构刚度提高,形变量减少(类比“厚书比薄书更难压弯”)。
线性度提升:
R²值从0.78(1层)升至0.94(5层)。
原因分析:多层叠加均化局部压力分布,减少接触点随机波动。
在对于传感器性能与材料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未发现统一、明显的规律。
在对于传感器性能与材料层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实验中加载时传感器层数越多,线性度就越好,但灵敏度就越差。
五、结果与讨论
5.1 核心结论
5.1.1性能权衡关系:
1层结构:适合高灵敏度场景(如微压力检测),但线性度较差(R²<0.8)。
5层结构:适合需高线性度的定量分析(如电子秤),灵敏度降低约57%。
5.1.2尺寸选择建议:
2×2cm²样本综合性能最优(灵敏度1.8Ω/N,R²=0.85)。
5.2 误差分析
1. 接触电阻波动:铜箔胶带与薄膜接触不稳定,导致基线电阻漂移(±3%)。
2. 压力加载偏差:手动放置砝码倾斜可能引起局部压力集中(图5a)。
3. 环境干扰:实验室温湿度变化导致薄膜电阻轻微波动(±1.5%)。
5.3 创新与改进
5.3.1低成本创新:
总成本低于20元,材料可重复使用。
提出“混合叠层法”:中心区域叠加3层(高线性度),边缘保留1层(维持灵敏度)。
5.3改进方案:
尽管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明显观察到,在压力突然变大或变小后,读数会突然上升,然后逐步下降,下降曲线形似双曲线的一支;由于上述事实,在实验时必须建立统一的读数规范。这也对实验造成了困难。另外,卸载实验时,一些传感器读数发生混乱;卸载实验出现操作问题等。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硬件优化:3D打印导杆夹具确保垂直施力(图5c)。
材料升级:使用导电银胶替代铜箔胶带,降低接触电阻。
六、结论
1. 叠层数是调节灵敏度与线性度的有效参数,可通过结构设计平衡二者矛盾。
2. 现成材料组装方案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合中学生开展传感器探究实验。
3. 未来可结合3D打印技术定制夹具,进一步提升测试精度与可重复性。
七、参考文献
1. Arduino官方文档. “AnalogRead Serial示例”. https://www.arduino.cc
2. 隋京梁. 电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准确性提升和应用[D]. 东华大学, 2021.
附录
1:Arduino数据采集代码
2:注意事项
1. 安全操作:避免弯折传感器薄膜,防止永久损坏。
2. 电路检查:连接导线前关闭电源,避免短路。
致谢
感谢徐州一中给予“科探方舟”探究性研究这样新颖的科研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素材。吴老师对本课题进行了悉心指导,在电路搭建中的技术支持。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做了相关的实验,我也借鉴了一些成果。利用假期,我重新实验记录并予以总结,形成了以上报告。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