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发酵与无细胞发酵差异及影响酶活性因素探究
[细胞发酵与无细胞发酵差异及
影响酶活性因素探究]
姓 |
|
|
名 王小可 张博雅 |
指 |
导 |
教 |
师 闻婧 |
学 |
|
|
校 徐州市第一中学 |
日 |
|
|
期 2021年10月15日 |
[细胞发酵与无细胞发酵差异及
影响酶活性因素探究]
王小可 张博雅
指导教师闻婧
【摘要】本课题探讨了有关发酵的历史,对发酵的认识。研究谈论并总结了细胞发酵和无细胞发酵的差异,也探究了影响酶活性的诸多因素。通过第一个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相同质量的酵母发酵效果是不同的。底物浓度会对发酵效果产生影响,并非是浓度越大效果越好,而是合适的浓度对发酵的效果最佳。第二个实验皮管中的液体之所以会移动,是因为酵母提取液和蔗糖溶液反应。酵母液经过研磨和过滤后不存在活酵母,说明活力物质不需要酵母菌存在,在体外照样可以发挥催化作用,会产生发酵现象。第三个实验发现氯化钠、硫酸钠对唾液淀粉酶起促进作用。硫酸铜对其起抑制作用。根据实验及材料确认,0.1%的硫酸铜为唾液淀粉酶抑制剂,7.5%硫酸钠溶液为唾液淀粉酶激活剂。酶的活力受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发酵;细胞;无细胞;激活剂;抑制剂
一、研究背景
早在几千年前,发酵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很多发酵的经验,而人们对发酵奥秘的探索则是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和总结。
在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上,毕希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却凭借对科学的钟爱和不辍地研究探索,终于打开了生物化学的神圣大门。在他打工期间,对发酵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发酵的认识十分浅显,认为各种发酵物是自然产生的。显微镜问世后,研究人员纷纷对“自然发生说”提出质疑。许多人认为发酵是单纯的化学反应。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发酵过程都是由不同的发酵菌引起的,是一种生物学过程。冯 李比希则认为发酵是一种单纯的化学反应。后来,毕希纳将酶和酵素两个概念合并,解决了关于发酵的争论。之后,关于发酵机理之争层出不穷。毕希纳意外地发现无细胞发酵为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领域。酶成为一项研究的主流。
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总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这正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的必经之路。在研究中批判地担待观点,提出质疑,研究解决问题,才能够有新的发现和结论。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细胞发酵与无细胞发酵的差异,找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更好地利用发酵的相关知识,为生产生活创造便利。
二、实验材料
实验一材料: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徐州市第一中学紫金校区实验室
电子天平、剪刀、橡皮管、90度玻璃导管、60度玻璃导管、离心管、100毫升塑料瓶、吸管、单双孔橡胶塞、蔗糖、活性干酵母:科探方舟实验盒
实验二材料: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徐州市第一中学紫金校区实验室
电子天平、剪刀、皮管、石英砂、研钵、滴管、吸管、点滴板、离心管、针管、染料溶液、滤纸、蔗糖溶液、记号笔:科探方舟实验盒
实验三材料:
100毫升塑料瓶、卢戈氏碘液、点滴板、电子天平、搅拌棒、滴管、量杯、离心管、汤匙、可溶性淀粉、氯化钠、硫酸铜、温度计:科探方舟实验盒
三、研究过程
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酵母细胞发酵效果的影响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1.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
A 样液制备:取约0.1克酵母放入10毫升离心管,向离心管加入5毫升水,用吸管吹打混匀得到样液。B显微镜观察:取一滴样液滴加在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酵母情况。
2.搭建简易排水集气装置
A 连接导管:用3厘米的橡胶管,把两个90度导管连接起来,导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单孔橡胶塞和双孔橡胶塞其中一孔,使导管末端在橡胶塞内漏出2毫米。B放置装置:取60度导管10厘米端口插入双孔橡胶塞剩余一孔,使其末端在瓶内长度约为瓶内长度的三分之二,5厘米端口下放置10毫升离心管,用来收集液体。C装置调整:用橡胶塞将两个100毫升塑料瓶和导管连接起来,将两个导管调整为同一高度。
3.溶液配制
取4个100毫升塑料瓶,在塑料瓶中分别配制质量分数为清水、10%、20%、30%的蔗糖溶液各20毫升。贴上标签。另取4个100毫升塑料瓶,装入100毫升清水。
4.加入酵母,开始发酵
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4份2克活性干酵母,依次置于质量分数为清水、10%、20%、30%的蔗糖溶液中,快速盖上橡胶塞,轻轻晃动瓶子混匀,静置发酵并计时。
5.观察与记录
于发酵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时,分别记录10毫升离心管收集的液体体积。
6.将得到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二:探究无细胞发酵的过程——复现诺奖经典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1.酵母处理及研磨(无冰箱或冰袋情况下操作)
研磨:用电子天平称取1克活性酵母,置于研钵中,加入1克石英砂,研磨约5分钟。观察:取少量研磨物置于点滴板的一个槽里,加5滴水,混匀,吸取1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较多酵
母菌细胞,需向研钵中重复刚才的操作,直至在显微镜下看到较少的细胞。
2.制备破碎酵母提取液
过滤:取一张滤纸,十字折叠,使其成为滤斗状,放置于30毫升塑料瓶口,过滤酵母混合液。
3.检测提取液中是否存在活酵母
吸取一滴过滤液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较多酵母菌细胞,需重新过滤,直至在显微镜下看不到酵母细胞。
4.针筒皮管准备
取5支5毫升针筒,用记号笔标记1-5,剪5段10厘米的皮管。
5.染料溶液准备
取30毫升塑料瓶,向瓶中加入约10毫升清水,滴入一滴颜料,混匀。
6.注入蔗糖溶液及酵母提取液
将针筒塞拔出,用滴管向每个针筒中加入对应添加物,放入针筒塞,使针筒小口端朝上,将针筒塞推至3毫升刻度处。
7.皮管内注入染料溶液
用滴管吸取制备好的染料溶液,从一段滴入皮管,注入液滴体积占皮管2毫米,使皮管竖立,轻轻敲动,使液滴下落至距离皮管口1厘米处
8.做标记
将带有液滴的皮管装在针筒上,水平放置于桌面,静置5-10分钟。对液滴在皮管的位置做标记。
9.观测与记录
在反应0、10、20、30分钟时在皮管上记录液滴移动的方向和距离。30分钟后卸下装置。
实验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步骤如下:
1.唾液淀粉酶的准备
用蒸馏水漱口,除去食物残渣,含一口约20毫升蒸馏水于口中,轻漱一分钟,吐入100毫升塑料瓶内,加入20毫升蒸馏水。
2.制备所需试剂
1%淀粉制备、1%NaCl溶液制备、6 %NaCl溶液制备、 0.1%CuSo4溶液制备、0.75%Na2So4溶液制备
3.碘液的准备
取5%卢戈氏碘液0.5毫升置于离心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10毫升得到实验用碘液
4.添加相应试剂于离心管
取6支10毫升离心管,依次标号为1-6,并按要求将相应试剂加入离心管。
5.酶促反应
取一个塑料小碗,放入30-40度的温水,水量约小碗的三分之一,用温度计测温,将6支离心管放置于塑料碗中,计时15分钟,期间使水温保持在30-40度之间。低于30度要加些热水。
6.测定
在每个点滴板的凹槽边标上数字1-6,依次用滴管取出两滴相应试管反应液滴入凹槽。
7.滴加碘液,观察结果
向点滴板的凹槽中依次滴加1滴碘液,查看凹槽中的溶液蓝色深浅,若各组没有显著差异,则说明还在反应中,需等待5-10分钟,直至各组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8.将数据记录,进行处理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酵母细胞发酵效果的影响探究
在实验中,对蔗糖、酵母的称量,实验器材的摆放和安装都要细致入微。一直过了10来分钟四组实验都没有收集到任何液体,只有个别组有瓶内有蔗糖和酵母的混合反应,到了15分钟时,含量10%的蔗糖溶液反应较剧烈,含10%的蔗糖溶液旁的离心管开始收集液体,随后含量20%的蔗糖溶液也开始有液体溢出,而且速度越来越快。30%的蔗糖液与酵母混合液的瓶内也有反应,但30分钟内始终没有液体溢出。不添加蔗糖的清水与酵母混合,反应不明显,也没有收集到任何液体。在实验过程中,10%的蔗糖液体瓶上口出现轻微漏气现象,用医用胶布粘贴后情况好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通过实验,我发现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相同质量的酵母发酵效果是不同的。最先发生反应和收集到液体的是10%的蔗糖溶液,0-30分钟内,20%的蔗糖溶液反应速度和集液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达30分钟时,浓度为0和30%的蔗糖溶液未收集到液体。10%的蔗糖溶液反应效果是最好的。但就瓶内反应情况而言,含量为30%的蔗糖溶液瓶内反应大于含量为0的蔗糖溶液。实验过程中,浓度10%的实验装置出现少许漏气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底物浓度会对发酵效果产生影响,并非是浓度越大效果越好,而是合适的浓度对发酵的效果最佳。
实验二:探究无细胞发酵的过程——复现诺奖经典实验
首先把实验所需器材准备好。按照无冰箱或冰袋的情况下使用的操作,对活性酵母进行研磨。之后经过多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极少的酵母细胞后开始制作酵母提取液。酵母提取液为乳黄色的液体,约2毫升的滤液。实验中最难操作的是将带有红色液滴的皮管安装到针筒上。这个步骤稍不留神,红色液滴便会“逃跑”。起初几次都是失败的,又再观看视频讲解实验步骤,仔细观察学习,最终把皮管套在了针头上。经过观察,发现2号和4号针管内有气泡。也是这两个皮管内的液体移动距离较大。3号管的液体有回退现象。1号皮管内液体移动不明显。5号皮管内液体先回退后往前移动。
皮管中的液体之所以会移动,是因为酵母提取液和蔗糖溶液反应。酵母液经过研磨和过滤后不存在活酵母,说明活力物质不需要酵母菌存在,在体外照样可以发挥催化作用,会产生发酵现象。
实验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各种溶液配制好以后分别贴上标签,待配制好碘溶液以后,我小心翼翼按照要求向离心管添加各种溶液。之后开始进行酶促反应的实验。最初准备的温水温度达到了50度,又添加了三次冷水,温度才符合要求。将离心管放入温水中等待了15分钟,由于天气炎热,中途没有加热水,温度始终保持在30-40度之间。将离心管内溶液和碘液滴在凹槽中,发现凹槽中的液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色变。6号离心管内液体和碘液结合,显现的蓝色颜色较深,3号管其次。颜色最浅的是2号管。
通过实验,我发现:6个离心管的溶液反应后的蓝色由浅到深依次为6号管、3号管、4号管、1号管、5号管、1号管。发现氯化钠、硫酸钠对唾液淀粉酶起促进作用。硫酸铜对其起抑制作用。根据实验及材料确认,0.1%的硫酸铜为唾液淀粉酶抑制剂,7.5%硫酸钠溶液为唾液淀粉酶激活剂。
五、结论
通过实验一我们发现: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相同质量的酵母发酵效果是不同的。最先发生反应和收集到液体的是10%的蔗糖溶液,0-30分钟内,20%的蔗糖溶液反应速度和集液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达30分钟时,浓度为0和30%的蔗糖溶液未收集到液体。10%的蔗糖溶液反应效果是最好的。但就瓶内反应情况而言,含量为30%的蔗糖溶液瓶内反应大于含量为0的蔗糖溶液。底物浓度会对发酵效果产生影响,并非是浓度越大效果越好,而是合适的浓度对发酵的效果最佳。
通过实验二我们发现:在0-30分钟内,蔗糖浓度为10%和30%的皮管里的液滴向外移动,同时针管内有气泡产生。说明酵母提取液可以进行发酵。酵母液经过研磨和过滤后不存在活酵母,说明活力物质不需要酵母菌存在,在体外照样可以发挥催化作用,会产生发酵现象。质量分数10%的蔗糖溶液和30%的蔗糖溶液发酵情况有区别。10%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酵母汁发酵效果更好,液滴移动距离更大。
通过实验三我们发现:6个离心管的溶液 反应后的蓝色由浅到深依次为6号管、3号管、 4号管、1号管、5号管、1号管。发现氯化钠、硫酸钠对唾液淀粉酶起促进作用。硫酸铜对 其起抑制作用。根据实验及材料确认,0.1%的硫酸铜为唾液淀粉酶抑制剂,氯化钠溶液 为唾液淀粉酶激活剂。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 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由于酶的作用,生物体内的 化学反应在极为温和的条件下也能高效和特异地进行。酶的活力受温度、PH、酶的浓度、 底物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期刊类
【1】张倩雯,王春霞,杨丽芸等影响酿酒酵母发酵过程的因素分析[j].中国酿造,2015,34(12):20-25
【2】陈文秀,董守亮,杨鹏飞等.影响酒精酵母发酵效果的因素研究[j]现代食品,2017,5(9):104-106
【3】Eduard Buchner; Cell-free fermen tati.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1907
书籍类
【1】【法】帕特里斯 德布雷。巴斯德传【M】、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1994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