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研究
余秋雨散文研究
余秋雨的出身背景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县 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父母都是平凡的务工人员。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公务人员,母亲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家里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是父亲的收入用于日常生活也绰绰有余。为了给余秋雨提供更好的教育,也为了一家人能走出小乡镇,过上更好的生活,余秋雨的母亲三番两次地劝说余秋雨的父亲放弃老家的工作,然后一家三口一起去上海生活。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后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化浩劫结束。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
探余老的四篇著作:
《千年一叹》
内容概述:本书是余秋雨的又一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世纪之交随香港凤凰]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的衰落,并探讨了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而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地位与影响: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曾在文坛风靡一时。作者一路行走,一路沉思的文风,加上思考的深度和鱼度的不同、以及语言的大气,重峦叠嶂的排比句和一字一珠现的哲理,极具大家风范。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本书是一部真实的考察日记,更是一个文化反思的过程,从这一层面来说,本书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文学了。作者在亲临古文明旧址、、目睹其后裔现状时,所引发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感受,以及与之俱来的感叹和悲叹是响着每一位读者。作者感怀文明曾有的辉煌与高度,使历史与现实的相对展现,以观察对照的评述重点,构成切)主题的观察模式,反省古文明的兴衰起伏。这样的情怀襟抱,也使《千年一叹》的格局更显伟岸宏大。此外,《千年一叹》在对照人类文明的早年坐标时,并没有因此否定中华文明所显现的弊病,却反而因为重新认识,而对它的前景充满着信心。这样的民族自豪,在余秋雨的其它书中则是少见的。为了写作《千年一叹》而跋涉这样一条文化反思的路线,并在行途中坚持每天一篇,这种写作状态,余秋雨自认不会再重复。因此,他把《千年一叹》看成自己的压卷之作。
《文化苦旅》
内容概述
本书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了这本书。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的深层涵义,加以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地位与影响
本书是余秋雨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本。自出版之后就受到文坛内外的一致好评。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
《行者无疆》
内容概述
本书记录了作者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历时6个月,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这次壮丽而浪漫的文化苦旅的全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3倍。本书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此书分为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透过作者的笔墨,我们可以看到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虽然历经上苍的考验,但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地位与影响
余秋雨的许多著作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华文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作者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意味着作者对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影响的三大文明关注的完满。本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作者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闲、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行者无疆》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是中国大陆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9年3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以探讨生活和生命存在为主题,谋求探索生活的深意。散文话题广泛,涉及人伦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有:嫉妒、善良、年龄、友情、名誉、谣言等。语言风格自然平实,行文流畅简练,显示深厚文字功力。鉴于作者丰富人生阅历,对现实社会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纵观余秋雨的散文集及风格,《霜冷长河》是其文学创作散文创作的一次风格转折。从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第二部),再到《霜冷长河》,从大视野历史观转向了生活微观。
《霜冷长河》的书名寓意深刻,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霜冷长河,是一种孤独、寂寞、沉默的境界,也是一种超脱、清醒、坚韧的品质。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但我知道,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那就是孤独。孤独是人生的本质,是人类的命运。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我们死去也是孤独的。我们只能在孤独中寻找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
《霜冷长河》的散文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作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观察、社会评论、历史思考等方面。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展现了他对人性、人生、人文的独到见解和理性判断。作者的散文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百态的揭示;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也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既有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抒发,也有对名利、权力、金钱的抛弃。作者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的美感,也具有哲学的智慧,给读者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霜冷长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散文佳作,它展示了余秋雨作为一位散文家的成熟和魅力,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度和广度。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书。它让我们在霜冷长河的岸边,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生活的意义,以及人类的尊严。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与色彩
1. 善于挖掘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描写景物,同时通过集中简短的手法安排人物、描写故事。如余秋雨将《莫高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开凿时间,阐述了莫高窟的由来,第二部分以历史为主线,描写了各个时代莫高窟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莫高窟的价值。
2. 多将描写、叙述以及议论等形式融汇贯通,通过旁征博引以及典雅敦厚的语言来描写景物,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变迁。例如他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短短几句便使读者看到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三峡》中引用了郦道元的《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6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清荣峻茂,同时文中的对偶句与散文兼具,使文章充满节奏感。此外其在《苏东坡突围》中引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通过典雅绮丽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在被释放到黄州后生活的凄苦以及精神上的孤独。
3. 追求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由此我们可以将余老的文化特色分为以下四个向度
第一,剥除装饰。即彻底剥除了语言的外在装饰,又挖掘出语言本身最朴素的肌理。
第二,溶化艰深。为每一个艰深的话题寻找最平易的话语入口,使当代的精神前沿获得了娓娓动听的世俗牵动力。
第三,感性叙事。尽可能挖掘语言的感性叙事素质,并铺展为感性场景。
第四,优雅警句。这是在感性叙事、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思维灵感,如电石火光,烛照前后。
余老谈小人
在我们当代文化大师余秋雨代表作《历史的暗角》代表作《历史的暗角》》里面有这么一段文字,他描写的是中国的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被我们的历史学家忽视了。这一群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什么元凶巨恶,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是极底,也可能是非常高,但是从文化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文盲,也有可能是学者,我们很难说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茫、暴躁,许多简单的历史事实变得非常混沌、暖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变得紧张、尴尬又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他们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他们的全部所作所为没有留下清楚的行为印记,他们绝不想对什么负责,而且确实也无法让他们负责。他们是一团趋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蚀之气。他们是一群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当你聚集起万钓雷霆准备轰击的时候,没想到这些声音和眉眼也与你一起奋斗,你突然失去了轰击的对象,你想不予理会掉过头去,但这段腐蚀气却又悠悠然不绝如缕。我相信在历史上许多的钢铁浇筑般的政治家、最终帐然辞世的时候,最痛恨的不是自己的政敌和对手,而是曾经给过自己很多腻耳的嘉言和突变的脸色,最终还说不清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的那些人物。那些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他们在弥留之际用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了一个词,那就是小人。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余老对小人的一个概括性描写。
余秋雨的文学地位
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 在中国文坛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被誉为“文化批评家”和“文化人物”。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散文不仅文风清新脱俗,而且具有独特的情怀,即尊重文化和敬畏文化。读者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能够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仿佛被一把钥匙打开了思维之门,进而探索到文章背后的丰富思想和深邃意境
余秋雨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读者欢迎包括《文化苦旅》《行者无疆》 、《千年一叹》 等。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历史、人性、社会和人类发展等问题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余秋雨还是一位活跃的文化批评家他在中国文坛上的言论和批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提出的“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复兴”等理论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余秋雨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课题研究小组所有成员共同编写)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课题题目: 余秋雨散文研究 |
编号:04 |
||
活动时间:1月底--2月初 |
第 一 次 |
活动地点: |
|
指导教师:王璟璟老师 |
班级:9 |
||
参加活动成员: 王冠麟 蔡博羽 张熙岳 舒杭 宋承灿 张暄 邹笑丹 张欣怡 姜婧奕 王璟璟老师 组内: 王冠麟 蔡博宇 张熙岳 舒杭 宋承灿 张暄 邹笑丹 张欣怡 姜婧奕 组外:王璟璟老师 |
|||
活动内容: 1)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研究余秋雨散文
2)形式(小组讨论、试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小组讨论 列出纲要 查询资料 咨询辅导老师 审查资料严谨程度 得出结论
3)过程: 根据小组讨论出的统一研究纲要,安排各各同学搜查翻找相关资料,对于生疏的地方则向老师提问。在得到初步文献资料后,进行横纵对比与逻辑分析,从出身背景,时代环境为出发点,以代表著作为面,构建出立体化研究,经过再次讨论得出观点与论点,在核实文献资料后进行文案编辑得出研究报告。 3)结果(得到什么结论、解决哪些问题、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和计划、出现的新问题) 得到什么结论----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与他的经历以及环境具有重要关系 已解决的问题----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已完成的目标和计划----找到文学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关系 新问题----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在如今的推广程度是否有所加深
记录者: 王冠麟 |
|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表
课题名称 | 余秋雨散文研究 | ||||
课 题组 成员 及有 关情 况 | 姓名 | 性别 | 班级 | 职务 | 学号 |
王冠麟 | 男 | 高一9 | 48 | ||
蔡博羽 | 男 | 高一9 | 29 | ||
张熙岳 | 男 | 高一9 | 56 | ||
舒杭 | 男 | 高一9 | 46 | ||
宋承灿 | 男 | 高一9 | 47 | ||
张暄 | 女 | 高一9 | 23 | ||
邹笑丹 | 女 | 高一9 | 28 | ||
张欣怡 | 女 | 高一9 | 22 | ||
姜婧奕 | 女 | 高一9 | 10 | ||
课 题研 究的 目的 及主 要内 容 | 研究目的:研究余秋雨散文主要内容:根据小组讨论出的统一研究纲要,安排各个同学搜查翻阅相关资料,对于生疏的地方则向老师提问。在得到初步文献资料后,进行横纵对比与逻辑分析,从出身背景、时代环境为出发点,以代表著作为面,构建出立体化研究,经过再次讨论得出观点与论点,在核实文献资料后进行文案编辑得出研究报告。 |
||||
研 究假 设 | 余秋雨散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他的经历及环境有重要关系 | ||||
研 究方 法 | 小组讨论、列出纲要、查询资料、咨询老师、查审资料严谨程度、得出结论 | ||||
研 究步 骤(各 阶段 的主 要内 容和 时间 安排) | 1月末 进入问题情境,讨论筛选并确立研究方向,列出纲要2月初 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然后汇总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观点与论点,最后将初步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2月中旬 形成成果,完善论文 |
||||
成 果形 式 | 论文 |
||||
论 证小 组意 见 | 论证人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