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思想嬗变在教道领域中的体现
谈苏轼思想嬗变在教道领域中的体现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苏轼熟稔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个人思想及艺术特色,开创了一代豪迈之风。纵观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蕴含着作者的精辟见解和思想精髓,也展现着圆融通觉的人生观,并客观映射出儒道佛三教集一身的思想嬗变历程。
关键词:儒道佛,融通,嬗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成长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年少才思敏捷,千言立就,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一时名动京城。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写下“湖州谢表”,却被别有用心的新党断章取义,污蔑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不久之后,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同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虽免于一死,却备受排挤和打击。此后宦海沉浮,转任颍州,扬州,英州,惠州,最终被贬至海南岛,终其一生。在如此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之中,除去外物,儒道佛三教无疑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与理念支柱,并在不同时期幻化出各具一格的色彩。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论及苏轼所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得以窥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甚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典范与思想魅力,依时而变,顺势而生,就精神层面而言,表现为儒道佛三教的互补与共促。下文将从三教交融互通的角度对其思想嬗变进行表述及简释。
一.初入仕途:“奋厉有当世志",儒家入世思想的确立
苏轼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厚教育和熏陶,尊崇孔孟,并在启蒙学习阶段受到了如贾谊、陆贽这样的儒家学者的影响。这些学习榜样帮助苏轼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即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此外,苏轼的家庭背景也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土壤。在他年少之时,由苏母直接授其《论语》《孟子》《汉书》等儒家著作,加之自成一家、深通儒学的苏父的谆谆教诲,苏轼“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亦奋厉有当世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积极用世,移民为先,并于其早期的学术兴趣和思想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嘉佑六年,苏轼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考试,考入第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签判的官职,进入其人生的“初人仕途”的重要阶段。为实现“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崇高理想 ,他以儒家积极进取、兼济天下为圭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识、又有为的实干家。
《喜雨亭记》写于苏轼到凤翔任上第二年。文章围绕“喜”“亭”“雨”三字写了上至官僚,下至民夫欢庆天降甘霖的热烈景象,表现了苏轼关心农事与民生疾苦,与民同忧、与民同喜的可贵精神,也同样是儒家思想宗旨的体现。
二.熙宁、元丰初年之外任:“内儒外道”思想的发展
苏轼在元丰元年十一月写的《庄子祠堂记》中曾云:“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胜箧》,以诋訾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借此为庄子正名。他认为庄子是敬重孔子的人,只不过庄子主张不能把孔子的学说当成儒学的典范。这种看法为苏轼集儒道一身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地方任职上,苏轼往往用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处理政事,用老子的“随缘自适,少私寡欲”、庄子的“安时处顺、超然物外”对待生活,此时,“内儒外道”的思想特征初现雏形。
除此之外,这种思想在《绘宝堂记》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其中“寓意于物”既合庄子“观鱼之乐”,又包含儒家礼乐之意 。由此可见,两种苦乐观的实质,不是被动屈从于客观物质生活,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精神力量在人生道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苏轼在理性分析自身所处时代与具体环境的特点后,对道家重生轻利、重自然物质、随遇而安等思想,及儒家“重义轻利”、“君子固穷”等道德准则的吸收利用,“内儒外道”的思想最终形成。
三、黄州贬谪:佛老思想的融通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因此得名,苏轼也因此被贬至黄州。
元丰四年(1081年),为了一家二十几口的生计,苏轼于黄州郡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耕作,并自号为“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称呼。这个自号,标志着苏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佛老思想开始成为他在逆境中的重要处世哲学。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作《雪堂记》一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靖华曾对此进行点评:在《雪堂记》中,东坡作为一位清醒的主体意识者,他决定既不做嗜佛习道的方外之士的“散人”,也不做“趦趄于利害之途”的儒教“拘人”;“我之为”,则是一种既不脱离现实又不拘泥现实,既“不傲睨万物”又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高尚境界的自由人格。可以窥见,苏轼此时对于佛道两教已有了深刻的认知,并用批判性的眼光对二者进行剖析和融合,最后提出“性之便,意之适”的人生观,他并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己所用,将其转化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在此以后,苏轼开始以通达的态度看待人生,不为俗世所累。正如著名的《前赤壁赋》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恰好对应了庄子的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优劣抑或贵贱之分。以这种心态去看待江水与明月,尽管它们似乎无穷无尽,也没有什么好羡慕的。再者,正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苏轼也主张对待“天命”要豁达乐观,“安时而处顺”。上述文字体现,黄州苏轼已经完全接受了道家的“齐物论”与“天命观”,这种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使他超然于仕途的荣辱得失之外,寻找到了精神寄托,对自然与人生收获了新的看法和体会。
由此可见,黄州时期,曾经对释道无情排斥抨击的苏轼,在认清现实后开始接受佛老思想,并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进去。
四、惠儋生活 :三教合一思想的实现
在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参禅悟道与返璞归真之后,苏轼又重新得到重用,元丰八年五月,苏轼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苏轼连连升迁,被委以重任,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之后还是因身上拥有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为政敌所不容,再次请求外任,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之知州。四任知州期间,苏轼依然坚持儒家积极人世的精神,勤于政事,为民造福。杭州任上全面治理西湖,颍州任上开发颍州沟渠 ,扬州任上停办万花会,定州任上整顿武备,都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但苏轼并没有忘记儒、佛、道同修,特别是在贬谪到惠州和儋州后,这种思想更为明显。
在惠州,苏轼担任团练副史,未归田园,却心系天下。此时的他,似乎绝意仕途,与出家人交谈,试着与先人陶渊明和诗,心境入禅。但恬淡喜欲的外表还是掩饰不了他心系家国大事的内心——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映己之功绩。
在海南儋州,远离京师的飘渺海域,苏轼改民俗之粗鄙,授以犁辕,作以学堂。当时儋州居住少数民族之人,文化落后中原。面对识浅见微的黎民,他尝试将自己的学识传给他们,并且在多年后培养出了当地的第一位举人。面对日光沙滩椰树海风,尽管潮湿闷热,他乐在其中,拾起三个椰子,更将空壳付冠师,给自己,给兄弟,给儿子。《试笔自书》中,他借着一芥微蚁之说,将一腔心胸通达过“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的洞然海风。
回首一生,他最想与人诉说的,不是才满京师时的辉煌,而是颠沛流离时的岁月中他把半生失意揉进浮沉宦海,打捞起一生的才情与旷达。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苏轼认为“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逢庙必拜,见道则访。他在《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一文中写道:“吾非学佛者,不知其所自人,独闻之孔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夫有思皆邪也,善恶同而无思,则土木也,云何能使有思而无邪,无思而非土木乎?”这种从儒家出发,用道家的方法印证佛家思想的论证过程,正代表了苏轼以儒、道释佛学,实现自我思想三教合一的基本特点。
五.总结: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与不凡
这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采取不同的思想进行自救,这种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形成,他的生活态度被概括为“超脱旷达、随遇而安”,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真谛。可以见得,苏轼身上既有儒家的经世致用,又有道家的顺应自然、怡情山水,佛家思想启示他既认识到万物皆空,又能在内心感悟中超越尘世琐碎,求得心境空明。
回首过往,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挫折坎坷。但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得以描摹出他思想历程的变迁,得以重现出他在困难中的失措与彷徨,迷茫与徘徊,挣扎与自救,得以站在他为自己的精神栖居所找到的广袤大地,窥见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与不凡,也借此自我勉励,自我促进。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正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表
课题名称 | 谈苏轼思想嬗变在教道领域中的体现 |
||||
课 题组 成员 及有 关情 况 | 姓名 | 性别 | 班级 | 职务 | 学号 |
李懿峥 | 女 | 高一(10) | 组长 | 10 | |
卢美兹 | 女 | 高一(10) | 组员 | 11 | |
梅楚晗 | 女 | 高一(10) | 组员 | 12 | |
阮婧龄 | 女 | 高一(10) | 组员 | 13 | |
李尚武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37 | |
牛超群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41 | |
马逸轩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40 | |
沈浩楠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42 | |
柳子周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39 | |
刘明轩 | 男 | 高一(10) | 组员 | 38 | |
课 题研 究的 目的 及主 要内 容 | 研究目的:通过对苏轼及其思想的探索与挖掘,以小见大,了解古代文人身上所具有的思想底蕴与文化内涵,从而对人文历史有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共鸣。主要内容:认识苏轼所在的社会背景,通过文献与其著作了解苏轼本人所具有的个性特点与思想品质,并对此进行表述与总结。 |
||||
研 究假 设 | 苏轼思想内涵种类繁多且复杂深刻 | ||||
研 究方 法 | 查找文献,阅读苏轼本人文学作品,合理推断,寻求教师帮助 |
||||
研 究步 骤(各 阶段 的主 要内 容和 时间 安排) | 一月下旬 收集有关资料二月初 分析其生平资料和作品组内分享并讨论个人想法二月中旬归纳整理讨论结果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
||||
成 果形 式 | 论文 ppt |
||||
论 证小 组意 见 | 小组分工合理、研究方法得当、研究时间较为充裕,通过深入挖掘苏轼的史实和文学作品,感受苏轼的思想变迁史,使得苏轼的思想特征鲜明化,有助于了感受人文历史的熏陶,深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论证人签名:李懿峥 2024 年 2 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