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医,探秘中医药
作者:杨珺然
指导老师:李培青
学校:徐州市第一中学
时间:2024年7月18日-7月24日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医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星的经验到系统的理论, 再不断充实,中医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临床,承载了历代中医名家及中国人民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认知方法、认知体系,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昌盛、熠熠生辉,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得以从中医药文化的宝库中了解过去、探索未来。正是根植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关键词】中医、中医药文化
一、引言
2024年7月18日至7月24日我参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寻梦中医”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我初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感受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二、中医药相关内容
(一)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最早的中医药出现在夏禹时期的药酒,将草药与酒混合,用以治病防病。商汤尹伊制作了汤剂,说是医药发展史的第一次跃进,春秋战国时期中药品种日益增多,汤、丸、散、膏、药、酒, 药物学知识不断丰富《五十二病方》 中有关方药的记载则标志着方剂学的萌芽,秦汉, 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理论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炮制、方剂、伤科、炼丹、养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成绩。隋唐时期,本草著作 新修本草 , 从而药物的品种、数量、分类、采集、炮制、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两宋时期,药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归经理论开始了初步的探索,药品的栽培、采集技术不断提高, 炮制加工趋于完善和初步定型。辽、夏、金、元,是归经理论、升降沉浮理论形成的阶段,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对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 是明代医学的突出创新。清代前、中期, 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相互对话、激烈碰撞,推动中华文明的交汇、交流、交融,不断发展、壮大、繁荣。
中医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星的经验到系统的理论, 再不断充实,中医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临床,承载了历代中医名家及中国人民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认知方法、认知体系,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昌盛、熠熠生辉,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得以从中医药文化的宝库中了解过去、探索未来。正是根植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脏腑经络学说则阐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揭示了经络系统的构成、运行规律以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调节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探讨了疾病发生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病因方面,涵盖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波动,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病机方面,则主要关注人体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过程,气血津液的平衡状态,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是否正常。通过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望、闻、问、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其声音、询问病史和症状、切脉以获取病情信息。
2. 辨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和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
3.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
4. 随症加减: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观,强调个体差异和治疗的灵活性。
(三)中医药的诊疗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施治。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了解病情;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切诊则是通过脉诊来了解病情。辨证施治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四诊信息,进行个体化治疗。
(四)中医药药物应用
中药有四性和四气,四性包括寒性、热性、温性和凉性,也称为中药的四气。寒凉药物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和解毒。温热药物主要起到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的作用,药的四性最终归经。
中医药药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通过炮制加工后用于治疗疾病。中药的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增效。中药的剂型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以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的需求。
(五)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医药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理作用的机制研究、临床疗效的验证等。此外,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如中西医结合治疗,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结论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历史上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研学活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目的: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历史上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次研学,我主要是初步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认识中医药、感悟中医药,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传承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2024年暑假,7月18日至7月24日,我参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寻梦中医”夏令营活动,通过听讲座,野外采药,参观医药生产,养生锻炼等一系列活动,初探中医药,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假设
1、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2、中医药诊疗方法。
3、中医药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的需求。
五、研究方法
参观药厂医药生产流程,听讲座,野外采药,养生锻炼,AED、CPR培训,同学间交流学习,文献及资料收集等。
六、研究步骤和过程
1、第一阶段:参观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药苑; 2024年7月18日-19日
2、第二阶段:SAED、CPR培训,野外采药;2024年7月20日-21日
3、第三阶段:听讲座,参观药厂,养生锻炼学习、学员交流;2024年7月22日至7月23日
4、第四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撰写学习报告。2024年7月24日至7月28日
研究过程
第一部分: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
中医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星的经验到系统的理论, 再不断充实,中医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临床,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第二部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等。
第三部分:中医药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施治。
第四部分:中医药药物应用:中药有四性和四气,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通过炮制加工后用于治疗疾病。
七、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八、研究结论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历史上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研学活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传承中华文化
- 附件【3活动记录表(杨珺然).doc】
- 附件【附录2 “寻梦中医,探秘中医药”研学报告(杨珺然).docx】
- 附件【附录1 研学笔记(杨珺然).pdf】
- 附件【附录3 寻梦中医,探秘中医药活动照片(杨珺然).docx】
- 附件【附录4 营员证书(杨珺然).pdf】
- 附件【申报表.doc】
- 附件【研究成果报告(杨珺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