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景点及其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徐州汉文化景点及其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姓 名 沙睿函,王柯文,陈凯蒂,陈张和美,张露文,张徐杭,王奇琦
指 导 教 师 马秋琛
学 校 徐州市第一中学
日 期 2025.3.17
徐州汉文化景点及其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沙睿函,王柯文,陈凯蒂,陈张和美,张露文,张徐杭,王奇琦
指导教师: 马秋琛
第一章 徐州兵马俑博物馆考察
徐州汉文化及与其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徐州汉文化
本组考察景区为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地理位置坐标在狮子山西麓,东距楚王陵约350米,是西汉楚王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遗址被发现于1984年12月,整个遗址由四条俑坑组成,俑坑开挖在距离地表四米以下的原声土层中,并随山坡走向呈现东高西低之势。坑长26~28米,宽1.5~2米。西部一、二、三号坑为南北平行并列的东西向俑坑,每坑埋藏兵马俑一千件左右,在其东侧为南北向的四号俑坑,坑内均为站式俑。四条俑坑组成一只队列整齐,兵种齐备,编组严密的完整步车兵作战军阵,是西汉早期楚王国实现军队的地下缩影。由调查资料得知:一号坑内兵马俑群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15米长的步兵军阵,共计410件各式步兵陶俑;后段为由车马、兵吏、步兵俑构成的指绘机构和由跽坐俑组成的车兵军阵,长10.3米,共计陶俑510件左右。二号坑内兵马俑去群分前、后两段。前段俑群长13米,为830件各式站立陶俑组成的一支步兵军阵;后端长11.8米,以跽坐车兵俑为主,其东端约2.3米长的步兵俑遭破坏,残存陶俑约474件。三号坑形制与一、二号坑基本相同,但尚未正式清理挖掘,经考古侦查调查,坑内陶俑埋藏情况与二号坑相似,亦为前、后两段,前段为站立的步兵俑群,后端为跽坐式的车兵俑。徐州汉兵马俑是继秦俑之后,我国兵马俑考古和汉代军事史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西汉政治、军事、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汉俑军事陈列,展示出徐州兵马俑具有的独特时代和艺术特征,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军事内涵。
二、徐州汉文化景区旅游业发展及其前景规划建议
近年来,徐州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积极塑造和提升旅游品牌,努力发展为中国汉文化旅游名城、军事文化旅游名城。同时也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文化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文旅+”布局。此外,徐州还致力于通过优化交通、生态、开放、服务4个环境,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徐州在汉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依旧面临着挑战。如:规划衔接不紧、文化内涵不足、项目进展不快、产业化水平不高以及旅游品牌不响等。面临这些问题,徐州应做出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的衔接和执行,深入挖掘和利用汉文化等地域特色资源,加快项目进展,提高产业化水平,以及加强旅游品牌的推广和建设等。
徐州博物馆考察
徐州文化底蕴和旅游前景探讨——徐州博物馆实地考察
考察背景:徐州汉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代以来,徐州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早在4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彭祖文化。此后,徐州又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多个历史时期,孕育了独特的楚汉文化、两汉文化等。汉代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汉代墓葬、石刻、碑刻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物证,也是传承和发展徐州汉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遗产为徐州的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考察目的: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徐州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徐州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前景,为徐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对徐州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徐州汉文化的历史背景、当前传承状态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研究过程:考察主要围绕汉画像石、陶俑、玉器、拓印等典型代表文物和传承技艺。组员通过实地探访徐州博物馆,网上调查问卷等形式,研究徐州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向旅游城市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察结果:徐州文化底蕴深厚,徐州汉文化在保护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徐州博物馆主馆基本陈列包括“古彭千秋”“大汉气象”“天工汉玉”“汉家烟火”“俑秀凝华”“金戈铁马”“邓永清收藏书画展”七大展览,展出各类文物珍品五千余件,全面展示了徐州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地域文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桑梓之地,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其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徐州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堪称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拓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以纸和墨为原料,将纸张紧覆在石刻的文字、图案表面,然后用墨拓印,把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复制在纸上的一套技艺方法。目前,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对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活动,如汉文化节、汉文化论坛等;三是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加强对汉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徐州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前景:组员在考察过程中游览体验专属文创和纪念品商店,感触颇深,同时结合景点游客数量,初步认为旅游前景大好。
发展建议:尽管徐州汉文化的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加速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也是制约徐州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高政府部门对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大对汉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传承者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四是深入挖掘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创新传承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 龟山汉墓考察
徐州汉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调研
本此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龟山汉墓中进行汉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研学。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寻龟山汉墓特色及其谜团,为该处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此次活动采取的形式为查阅资料与实地调研结合。
此次活动的过程共有以下三步。首先,查阅资料,了解汉墓历史背景及其结构布局。然后进行实地调研,现场体会龟山汉墓的神奇与壮观,了解其未解之谜,比如,墓葬开凿之迷,龟山汉墓崖壁画之迷等等。在学习中体悟龟山汉墓的独特魅力。最后,学会整理与反思,发现该地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为发扬该地汉文化旅游业提供思路。
经过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得到了一些成果。龟山汉墓作为唯一可证实墓主人身分的西汉诸侯王墓,其玺印以其独特的参考价值,作为徐州旅游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开凿于西汉最强盛的武帝时期,始凿于公元前127年,历经了1300个春秋,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拥有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古代墓葬中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内设有完整而科学的排水系统,主要墓室建有瓦木房屋。此墓工程浩大,设计巧妙,施工精细,被喻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
龟山汉墓浓缩着汉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观众在此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解读龟山汉墓神秘的信息密码,感受汉代王室的风尚,体味王国历史沧桑。当然,龟山汉墓也有应当改进的地方,场馆可参观性较弱,互动性不高,致使游客游览时间过短;园区内两汉文化元素未有明显体现,游览性不强;周边产业发展不佳,种类较少,无法为园区带来额外收益;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感不佳,使消费者购买欲不强。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小组有如下建议。先加强以现代科技与历史遗迹相结合,引进新型科技技术,使游览过程中更具互动性,趣味性。其次,园区内增加科普立牌等装饰物,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起到科普作用。然后,与相关产业结合,不定期举行汉服秀,园区寻宝等研学活动,能使游客在活动中体悟汉文化的魅力。最后,我们应当加强本土文创设计创新性,多元性,推动当地消费。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2]徐州日报,朱睿,2021-06-15,探索汉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3]徐州日报,张瑾,2021-04-09,挖掘文化元素,打造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