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9班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苏东坡--论苏轼对徐州文化的影响
·附件一 苏轼文化与徐州历史
苏轼虽然只任徐州知州两年,却给后人留存三十多处苏公遗迹
调动禁军筑苏堤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醉卧云龙山,留下“东坡石床”被千年咏唱
|
苏东坡在徐州云龙山的雕像
|
黄楼
史鉴·徐州知州苏轼
无论是云龙山、云龙湖,还是故黄河……无处不“鲜活”着苏轼的影子。建筑和石刻昭显苏轼在徐州的人望,但听到徐州人以“我们老知州”来亲切地称呼苏轼时,你才能真正了解苏轼其实早已融入了徐州人的情感血脉。苏轼,号东坡居士,人又称苏公,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
在苏轼离开江苏937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穿越岁月的长河,重温这位文化巨擘带来的温暖和荣光。
抗灾
抗洪期间,苏东坡三过家门而不入
苏东坡是豪放词派的鼻祖,他一生留传下来的诗词就有二千七百多首,信札八百多封,还有数不清的散文、短记、题跋、碑铭、奏章等,他为朝廷草拟过的圣诏也多达八百多篇。
这样的一位大文豪,也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史上做过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苏轼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注:州的行政长官),却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徐州工程学院教授陈树德介绍,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洪水的声势,苏东坡留下了这样的描写:“夜闻沙岸鸣瓮盎,晓来雪浪浮鹏鲲”,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苏东坡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他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履,“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在抗洪的过程中,他还敢为人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知州无权调动禁军,禁军由皇上直接指挥。东坡对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禁军为太守的精神所感动,“太守犹不避涂潦”,愿意与之并肩作战。东坡率领兵卒拿着畚锸出去,筑起了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抗洪期间,东坡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黄楼”成了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
大水过后,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苏堤,终于和苏轼的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
洪水退后,苏轼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增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次年二月,朝廷拨付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用于城防建设。
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在城东门要冲处特意建筑了一座十丈高楼,涂上黄土,取名“黄楼”。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
经历重灾,又取得如此重大胜利,岂可无诗。陈树德介绍,苏东坡在《九月黄楼作》中这样记述的:“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苏东坡的苦心没有白费,元丰元年(1078)徐州就迎来了丰收的年景,自然也就诞生了不少首诗描写丰收的喜悦。
如今的黄楼,已成为徐州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仰望着它,仿佛耳边回荡着一种强烈洪水冲撞徐州古城墙的怒号,眼前浮现出苏东坡振臂高呼的雄姿。
旱灾时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
俗话说,大水过后必有大旱。刚发过大水,次年即元丰元年,徐州再遇旱灾,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
苏东坡悯民悲苦,不仅祈雨于民,为民请命于天,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缓解旱情。
对于此次旱情,苏东坡在《徐州祈雨青词》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
为了让徐州老百姓长久地免除旱灾,苏东坡在祈雨同时,还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在东坡与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场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缓解。
夏初,麦浪喜人,苏东坡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丰收的景象。“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苏东坡喜不自胜,满怀深情地写下五篇《浣溪沙》,来描绘这幅仲夏丰收的场景。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真实展露了苏东坡与民众同甘共苦的心境。
文物
醉卧云龙山留下“东坡石床”遗迹
苏东坡知州徐州期间,不仅留下许多诗词丰富了徐州文化,更留下不少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为今天徐州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影响延续至今。
苏东坡闲暇之余,喜欢饱览徐州的山水风物,如云龙山、桓山、百步洪、戏马台、台头寺、燕子楼……处处留有苏东坡登临凭吊的足迹。
云龙山是徐州的风景名胜之处,也是苏北名山。该山海拔142米,山上树木繁茂,翠叶成阴,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在云龙山顶端有一座放鹤亭,苏东坡喜欢带着宾客、僚吏到放鹤亭饮酒。
陈树德介绍,苏东坡还结识云龙山的隐士张山人,互有许多诗词唱和。其中一篇《放鹤亭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使云龙山和一座本不起眼的养鹤茅亭,一时间名声鹊起。此后九百多年时间,放鹤亭屡坍屡建,世代留传。1979年放鹤亭彻底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游人如织。
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苏东坡曾和友人一起醉倒在云龙山下。一篇《登云龙山》诗:“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使得“东坡石床”成为历代诗人咏唱的重要景观。
民生
查石炭解决了民众冬季烧柴困难
每年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出现“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的局面。如何解决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一直是萦绕苏东坡心头的一件大事。
经过反复考察、细致勘探后,苏东坡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地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徐州四周诸山盘踞,自古为产铁之区,地处徐州东北的利国驿当时就有三十六冶之称,但燃料问题很困难。苏东坡发现石炭之后,还致力于徐州冶铁业的发展,通过利用煤炭为燃料以提高炉温,提高了冶铁的质量。
目前,徐州已恢复了三十余处苏公遗迹,云龙山,百步洪,苏步桥,燕子楼……在徐州不足两年,但一条苏堤、一幢黄楼、几座煤矿,以及数以百计的不朽诗文,苏东坡给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法用年轮来计数。
苏轼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任徐州知州940周年。为了迎接这两个“周年”的到来,有必要回顾苏轼及其苏轼文化在徐州的研究和传播情况,以便在徐州进一步弘扬苏轼文化,提高徐州软实力。
一、苏轼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与徐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留给徐州的文化资源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徐州是苏轼任职时间最长的州府之一
苏轼一生担任过八州知州,而在徐州任期时间为最长者之一。
查阅徐州过去的苏轼研究资料,均以为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一年十一个月,共23个月。最近,经陆明德先生考证,应为二十四个月,两年整。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到任,元丰二年(1079)三月十日左右离任前往湖州。根据中华书局孔凡礼《苏轼年谱》(上)第388页第6行记载,元丰元年(1078)闰正月,全年为13个月。以此推算,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为24个月,与密州相同,比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时间都长。
(2)徐州是苏轼一生功业的辉煌地
苏轼在徐州任职虽然只有两年,但功业煌煌。摘其五例:
一是抗洪建黄楼。苏轼一生功业已载入青史,其中最为辉煌者为二:一是在杭州疏浚西湖,二是在徐州抗洪建造黄楼。2008年,眉山市为了展现苏轼一生最为突出的伟大业绩,在城区永通河畔建成《东坡(徐州)抗洪图》的巨型浮雕:长60米,高6米,雕刻苏轼在徐州率领军民抗洪保城的宏大场面,一千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苏轼老家眉山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也是苏轼一生功业的代表性工程。【附1】
二是白土寻煤采煤。彭城旧无石炭(煤炭)。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苏轼派人到徐州西南五十里白土镇找到石炭,开发利用,揭开了徐州开采煤炭的序幕,开启了徐州煤炭工业的新纪元。
三是利国冶炼护矿。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陈述徐州所辖的利国监是国家的重要钢铁冶炼基地,盗贼猖狂,大案频发,危及京师,严重地影响了兵器和生产工具的制造。苏轼建议实行治安联防,打破地域封锁,开放河北市场,促进利国冶铁发展,确保京城及其京东地区的安全。苏轼还利用煤炭冶炼,提高冶铁质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兵器和生产工具。
四是规划云龙湖。熙宁十年(1077)六月,苏轼偕同弟弟苏辙前往徐州西南汉王庙祈晴。回城时,途经云龙山下一片洼地(石沟湖)对苏辙说:“若引上游丁塘之水以注,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一年后苏轼调往湖州,没来得及付诸实施,之后,不再有人问津。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轼的规划才得以实现,一片洼地终于变成了碧波万顷的云龙湖——国家4A级风景区。1994年12月11日
,与杭州西湖结成姊妹湖,成为徐州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五是创作大量诗词文赋。苏轼在徐州两年,创作365篇诗词文赋,平均每两天一篇,记录和见证了他在徐的辉煌业绩,反映和表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以及治国施政的理念,构成了独特的“徐州苏轼文化”,九百年来,绵绵不断。所以,文学家林语堂把苏轼在徐州两年称之为“黄楼时期”。他的“宁为民碎”的黄楼精神,他的“燃烧自己,温暖百姓”的石炭精神,已经溶入到徐州人的血液里、骨髓中,成为徐州人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精神垂范。【附2:苏轼在徐州作品一览表】
六是遗存遗迹最多。苏轼在徐遗迹遗址,最有名的是“一楼(黄楼)、一河(故黄河)、一山(云龙山)、一湖(云龙湖)”,共计有50多处,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分布上看,大体上可分三大块:一是以云龙山为中心的遗迹遗址群,星罗棋布;二是徐州主城区的十多处,犹如闪闪明珠;三是徐州周围,东有石潭;北有桓山、利国;西有楚王山;南有拔剑泉,拱卫彭城。
(3)苏轼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希龙先生(前徐州市委书记)在《苏轼全传·徐州卷》中撰写的《徐州历史文化概览》中写到:
徐州历史文化有彭祖文化、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和苏轼文化四大板块构成。彭祖文化是徐州文明的根;两汉文化
是徐州文明的历史见证;战争文化证明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那么,苏轼文化则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文化力。
苏轼在徐州的两年民本实践及其365篇诗词文赋形成的徐州“苏轼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徐州云龙山的知名度与苏轼的影响力有着直接关系。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放鹤亭记》编入《古文观止》,云龙山也因此名闻遐迩。清代诗人朱迈《云龙山》诗云:“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依。”而今,当人们游览云龙山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等苏轼遗迹、山水景观时,自然想起苏轼的文人情结。从那飘逸洒脱的鹤影,让人领略到苏轼豪放无拘性格和他向往清闲高远、逍遥自在的人生追求,及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如果说,彭祖文化,传说多于文字记载;两汉文化和战争文化,偏于历史记载和文物考证;而苏轼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中最具文化力、生命力、感染力、感召力、渗透力的精神文化、铸魂文化、活文化。它既取材于史实,又以苏轼文学作品为载体,人文内涵更丰富、更多彩,它对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品格的影响和形成则更强大、更深入、更久远,它对徐州的人文软实力建设起着更积极、更有效的推助作用。
二、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的现状
(1)学术团体
2008年3月15日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王希龙先生任会长。定期编印会刊《放鹤亭》(季刊)。其任务是编纂苏轼在徐年谱以及《苏轼知徐州史》;研究、整理苏轼在徐州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编写苏轼文化在徐州的研究史。
2011年5月28日
,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成立,罗承选先生(原矿大党委书记)任会长。其任务以编注苏轼在徐的作品。
2016年4月8日
,徐州苏轼书院成立,苏巍巍女士(苏氏第32世孙)任院长。拟编印院刊,半年一期。其任务是研究和宣传苏轼文化和东坡精神。
另外,还有(徐州)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苏化友(苏氏第三十世孙,徐州市泉山区政协常委,徐州逸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会长。
(2)学术活动
1999年10月26日
至28日,以徐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承办了中国第1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省政协副主席李仁、徐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徐毅英、徐州市副市长孙大亮、市政协副主席肖淑树平等领导出席大会
2009年9月8日
至10日,以徐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再次承办了中国第16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市委书记曹新平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与代表合影留念。
(3)学术成果
2000年,董治祥、刘玉芝合著《苏轼在徐州》出版,为徐州的苏轼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2014年10月,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出版管仁福先生主编的《苏轼徐州诗文辑注》,它是继900多年前陈师仲编辑的苏轼《黄楼集》失传之后的第二个《黄楼集》。
2014年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组织编写15卷本《苏轼全传》。其中《徐州卷·黄楼丰碑》由徐新民、陆明德主编。全传将于2016年下半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与海外发行。
(4)创建利国“中国苏轼文化名镇”
由孟昭全先生策划,用四五年时间,在利国创建“中国苏轼文化名镇”。2012年7月21日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授予利国镇“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称号。
三、在徐州弘扬苏轼文化的建议
(1)提升对苏轼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几年的讲话中,多次引用苏轼名言警句,是他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引用我国古代经典作家著作中最多者之一。这说明苏轼的一些名言直到今天还闪耀着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芒。
江苏新任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在6月30日欢迎会上:苏东坡在杭州疏浚的“西湖”和在苏徐州抗洪后建筑的“黄楼”警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说明苏轼的为官态度和精神,对于当今官员也有借鉴意义。
(2)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苏轼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徐州的苏轼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有的没有开发,有的没有很好利用。黄楼,徐州苏轼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但布展简陋,常年落锁;逍遥堂,移建于快哉亭公园中,但堆放杂物,常年尘封;燕子楼,造型玲珑,环境优美,而楼内空空,存放卫生工具,实在可惜;放鹤亭记御碑,文革期间被毁,至今尚未重立;石潭、桓山等景点,至今尚未开发。据说,在创建云龙湖国家5A级风景区活动中,景区历史文化底蕴薄弱是致命的短板。
(3)强化以云龙山与云龙湖为重点的苏轼文化景点的恢复、提档建设。
苏轼在徐州遗迹遗址等人文景点大约有50多处,而大多都集中在云龙山与云龙湖一带。景点之多,且如此集中,在全国实属罕见。若能提档升级,充实史料,强化苏轼文化,云龙山和云龙湖的历史人文内涵必将大大提升,创建5A级风景区的品位必将大大提高。
(4)重立“放鹤亭记御碑亭”
云龙山上,原有一座御碑亭,亭中有乾隆帝书写的苏轼名篇《放鹤亭记》碑,被誉为“双绝碑”,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9)四月。原置于云龙山御笔亭中,今已近260年。这是徐州最具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之一。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至今已50年。这一历史胜迹不应也不能在我们这代徐州人手中断档。
恢复重立放鹤亭记御碑是提高徐州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苏轼历史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云龙山开园改造、修复景点、提档升级、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的重要举措。【附图2】
眉山堂(徐州籍)苏氏宗亲总会会长苏化友(苏轼第三十世孙,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会长,徐州市泉山区政协常委,徐州逸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化民(苏轼第三十世孙,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徐州市泉山区人大代表)苏巍巍 (女,苏轼第三十一世孙,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副秘书长,徐州市悦慧堂禅意生活馆创办人)苏肇平(苏轼第三十世孙, 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文博系统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将御碑刻制完成,拟捐赠云龙山风景管理处。希望市委市政府能玉成此事
(5)充分发挥现有苏轼文化研究团体的作用
徐州市现有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中国矿大苏轼研究院、徐州苏轼书院、眉山堂苏氏宗亲总会四个民间苏轼研究团体,汇集了一批苏轼文化研究者,是推动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担任徐州知州940周年。他们一致希望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为推动徐州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6)召开一次座谈会
建议市领导责成宣传部、文广局召开一次关于在徐州弘扬苏轼文化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听听各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把弘扬苏轼文化作为宣传、文化工作的一项内容,列入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