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间距的因素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课题题目: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 |
编号: |
||
活动时间:10月1日至10月3 日 |
第1次 |
活动地点: 微信群、家中 |
|
指导教师: 齐琪 |
班级: 高一(14)班 |
||
参加活动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杨明宇 蔡宏焜 郝芮齐 崔耘赫 |
|||
活动内容: 1)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讨论交流《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课题研究方案 绘制日照棒影图 2)形式(小组讨论、试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 测绘 3)过程: 首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微信群,便于沟通交流。然后由组长杨明宇把打开的实验盒子里的材料拍成图片在组内分享。同时讨论交流《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课题研究方案。 完成实验一:绘制日照棒影图 第1步:取一点作为棒的位置点,画出四个方向,据数据在坐标纸上依次标出某时刻棒影对应的位置; 第2步:将各标注位置的末端依次连线; 第3步:将两张纸重叠,比较两个地点棒影图的差异。 4)结果(得到什么结论、解决哪些问题、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和计划、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绘制的日照棒影图,我们发现同一时刻纬度低的城市棒影长度比高纬度城市棒影长度短。我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产生了新问题:定量分析维度对日照间距的影响。 记录者: 杨明宇 |
|||
注:1、由课题组长指派专人负责填写,备追踪课题研究过程时使用。
2、本表一式三份,交由年级处、指导教师、课题组长存档。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课题题目: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 |
编号: |
||
活动时间:10 月4日至10月15日 |
第 2次 |
活动地点: 学校、家中、微信群 |
|
指导教师: 齐琪 |
班级: 高一(14) |
||
参加活动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杨明宇 蔡宏焜 郝芮齐 崔耘赫 |
|||
活动内容: 1)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探究不同地理维度对住宅日照间距的影响 2)形式(小组讨论、试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 小组讨论 实验 查阅资料 测量 3)过程: 完成实验二、探究不同地理纬度对住宅日照间距的影响 第1步:选取相同经度不同纬度的两座城市,广州和大同; 第2步:取预备实验制作好的两座房屋模型; 第3步:模拟太阳照射下住宅获取满窗日照情况。 第4步:根据记录数据统计,此住宅间距下的住宅有效日照时间,即东户西户一天内同时满足满窗日照的时间; 第5步:改变两住宅间距重复步骤(3)~(5),直至找到能够满足住宅日照标准的最小住宅间距。 4)结果(得到什么结论、解决哪些问题、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和计划、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为满足大寒日不少于3小时的满窗日照,位于大同市的最小日照间距为30米,广州市的最小日照间距为18米。 我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同时出现了新的问题:定性分析住宅朝向对住宅日照间距的影响。 记录者: 杨明宇 |
|||
注:1、由课题组长指派专人负责填写,备追踪课题研究过程时使用。
2、本表一式三份,交由年级处、指导教师、课题组长存档。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课题题目: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 |
编号: |
||
活动时间:10 月16日至10月28日 |
第3次 |
活动地点: 学校、家中、微信群 |
|
指导教师: 齐琪 |
班级: 高一(14) |
||
参加活动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杨明宇 蔡宏焜 郝芮齐 崔耘赫 |
|||
活动内容: 1)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探究住宅朝向对住宅日照间距的影响 2)形式(小组讨论、试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 小组讨论 实验 查阅资料 测量 3)过程: 完成实验三、探究住宅朝向对住宅日照间距的影响 第1步:两住宅楼均为南偏东15度朝向,前后并排布置,重复步骤二; 第2步:根据记录数据统计,此住宅间距下的住宅有效日照时间,即东户西户一天内满足满窗日照的时间; 第3步:改变楼间距,重复步骤(1)~(2),直到找到满足住宅日照的最小住宅间距,即楼房一层东西户南面主窗能够同时满足最少不低于三小时的满窗日照时长。 4)结果(得到什么结论、解决哪些问题、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和计划、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同市南偏东15度朝向的住宅建筑比正南朝向的建筑所需的日照间距短,但与正南朝向的住宅相比,南偏东15度的住宅在正午前后不易得到日照。 我们完成了预定目标和计划,同时出现了新问题:理想的小区模型是怎样的? 记录者: 杨明宇 |
|||
注:1、由课题组长指派专人负责填写,备追踪课题研究过程时使用。
2、本表一式三份,交由年级处、指导教师、课题组长存档。
徐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课题题目:利用棒影图原理探究影响住宅日照间距的因素 |
编号: |
||
活动时间:10月29日至10月31日 |
第 4次 |
活动地点: 学校 |
|
指导教师: 齐琪 |
班级: 高一(14) |
||
参加活动成员: 组内: 杨明宇 蔡宏焜 郝芮齐 崔耘赫 组外: 孟泓锡
|
|||
活动内容: 1)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搭建理想的小区模型 2)形式(小组讨论、试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 小组讨论 实验 调查 测量 3)过程: 完成实验四:探究搭建理想的小区模型 第1步:按照之前的实验结论选择好最合适的日照间距,即南偏东15度朝向,前后间距25米。 第2步:结合现实选择最佳的生活环境
4)结果(得到什么结论、解决哪些问题、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和计划、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理想的小区前后住宅楼南偏东15度放置,前后间距25米,绿化率高于80%,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我们完成了预定目标和计划。 记录者: 杨明宇 |
|||
注:1、由课题组长指派专人负责填写,备追踪课题研究过程时使用。
2、本表一式三份,交由年级处、指导教师、课题组长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