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背景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源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始终与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并打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它们既能折射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特点,也能反应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便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都会引进大量电影,其中以西方电影居多。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我们小组通过分析电影来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美国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每个人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自我投影。绝大多数超级英雄故事都在反复讲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个体英雄拯救。超级英雄们总可以在人类遭遇毁灭性的灾难危机中及时出现,拯救众生。在这种虚构的故事和形象中,他们充当了“讲述神话”的主角,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价值的建构。
超级英雄比传统的英雄如警察、军人等更加强大,但是又比神更生活化,更接近普通人。超人也会不敢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绿巨人会失控、蝙蝠侠经历过不堪回首的过去、钢铁侠酗酒、X战警只是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再厉害的英雄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无奈、无助,而重要的是英雄能用自身的意志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对普通人的激励。观众们需要这种让人亲近的英雄,而非俯视苍生的奥林匹斯诸神。而这种面对各自问题时暴露出的无力和脆弱,成就了超级英雄独有的魅力。
《流浪地球2》对于“英雄主义”的呈现却有着不同的气质。全片不乏逗趣的轻松时刻,但更多的,是展现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普通人负重前行的深沉力量。从运筹帷幄的周喆直到为家国挺身而出的刘培强,再到老骥伏枥、慷慨赴死的张鹏与诺夫,要挽救危在旦夕的人类文明,靠的不是利益与计算,而是重拾爱与信念、消弭隔阂偏见所凝聚起的强大力量。
当刘培强义无反顾地关闭返回舱舱门,准备以老套的自我牺牲来拯救世界时,300位五十岁以上老宇航员抵达,共同引爆原子弹,并把他运送回地球。感谢导演设计的这次转折,使得由主人公之死来拯救世界的英雄悲剧(且带有宿命般强烈不可抗性),成为了一次由少部分人团结起来,为集体利益做出让步的伟大牺牲。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中国式科幻电影,在传递出英雄救世主题的同时打破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的窠臼,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故乡情结与家国情怀,呈现出科幻电影的中国式表达。
通过东西方电影的独特表达,我们得以窥见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的文化,以人为中心,重视个性和尊严,注重个体的权利以及人与人的竞争,通过个体的努力和竞争来建立自己的价值。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带有浓厚的英雄传奇色彩。从古希腊神话中对人类力量的崇拜,到中世纪注重个人荣耀感的骑士精神,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科学、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无不体现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个人英雄主义孕育了超级英雄电影,而超级英雄电影又进一步激励了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主张集体利益至上,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为民族利益做出最大的牺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水平、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专制主义制度等多方面原因,集体成为本位,个体克己灭欲,服从于集体。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文化始终重视民族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孔子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牺牲一切以维护集体利益。这种不惜牺牲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中国文化之中。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非孤立存在。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而没有集体个人的利益也将无从谈起。个人的利益都是在集体中产生和拓展的;集体只有达到个人们的共识才能建立和巩固,只有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从来就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只有将两者很好的平衡,既有效的发挥个人的主观性,生命,财产和自由的相对的权利,同时发挥集体的统筹性、服务性、保障性。这样,集体和集体中的个人都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庸之道与极致思维
电影中能映射出中国人现世的中庸哲学,与西方极致的思维。或者说西方人直线思维,朴素直接;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寻求世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重大课题;“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便成为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而"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统一"为主的运思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电影中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不似西方人爱憎分明,非此即彼,而是取其中庸。因为现代的中国人早已达成共识,没有纯粹的善与恶,所以不会再走极端。寻找第三道路是中国文化很有生命力的一大特征。电影里的中西差异是现实的缩影。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美国要求美国优先,中国从不说中国优先,而是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热点冲突下,中国的解决之道也不是走极端,而是善于平衡两端。现实中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本质上都是秉承零和游戏下的极致思维,都是二元对立思路下的产物,都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思路的表征。
总体而言,中国电影文化反映中华文化在民族性上表现出来两端都不够发达,更多的是隐忍,不张扬,不彰显个性,随大流。也许这也是大陆河流文化智慧的又一显现。而西方极致思维的彰显不免令我们思考,极致思维也会产生很多天才般的人物。因为极致会走极端,极端容易出现天才。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天下
中国文化有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优良传统。“和为贵”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谐”。中国武侠片与功夫片在表现“除暴安良”主题的同时,也在阐释着“和为贵”“和以处众”“仇必和而解”等中国儒家思想。其中,《英雄》为集大成者。在影片中,在希望社稷与民生向好的诉求之下,一心报仇的剑客无名和他所要行刺的对象秦王之间最终达成了和解,秦王也悟出了“剑道的最高境界是不杀”的和平信条。在影片所塑造的秦王和刺客身上,较为生动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精神。
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关于和谐的说法,比如《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和谐思想在我国的外交实践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交中,中国主张发展互利双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争取在发展中实现和平开放,合作和谐。这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创造一个平等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
西方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 史诗般恢弘的电影《特洛伊》以其对悲壮的战争、复杂的人性的生动刻画,生动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西方文化主张征服天下,向外扩张,这对他们的居民迁移、种族融合、疆域拓展及文化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与自然的对抗与斗争中,西方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向外探索的世界观,他们将探索科学和真理、征服大自然、发掘未知的领域、开拓新的疆域视为目标。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科技创新。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殖民扩张;从登上月球,再到对火星的探索,都是一种征服天下的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