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研究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学生的影响和启发
苏轼诗词研究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学生的影响和启发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苏轼诗词所处社会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无论是传统的诗文还是新起的词,小说戏曲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其中,宋诗在经历了唐诗繁荣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之后,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开辟了诗歌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宋代诗坛上的许多大家都在做着努力,而在两宋诗坛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
三、苏轼诗词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苏轼诗词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作品。
1、雄鹰出谷欲高飞----“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苏轼年少时的豪言壮语,此时的苏轼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幻想,眉山的小天地里,苏轼是想要做振翅高飞的雄鹰,而不是山间的麻雀。那年,苏轼二十一岁,父亲带着苏轼和苏辙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时的苏轼,信心满满,想要有一番作为。
2、初入官场显身手----“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此时的苏轼刚入官场不久,他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这句诗里“太阳收拾去”,其实可以理解为苏轼想要把那些自己眼中的乱臣给清理了,虽然历经波折,但是苏轼还是信心满满的。
3、乌台诗案惹风波----“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词入狱,真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在黑暗的牢房里,苏轼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是有些可怜自己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却是没有用处,到头来恐怕要客死京城。虽然宋神宗不喜欢苏轼的恃才放旷,但是忠奸他心中有数。当时的苏轼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朝廷里有不少人在帮助他,最终宋神宗放了苏轼。
经过乌台诗案,苏轼算是看清楚了,朝廷里恐怕再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与其如此,还不如早日离开,此时的他已经显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豁达。
4、一路遭贬到天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乌台诗案结束后,朝廷并没有还苏轼自由身,苏轼自请外放,离开了京城,他也知道自己在京城有太多的政敌,自己的性格也不适合在京城生活。可是他仍然无法逃脱官场的纠纷。还没等屁股坐热,就一道又一道贬谪的圣旨来了,苏轼是一路遭贬。
离开京城后,苏轼亲眼看到百姓的生活,他看到王安石变法对百姓的生活是有帮助的,此时的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开始支持王安石的变法。而此时政坛上占了上风的是司马光等守旧派,不支持变法,苏轼算是又树立了不少政敌。
经历了这么多,苏轼自己的立场也是反复变化,最终苏轼明白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的豁达也许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出来的,但久而久之,也是自己通过生活和思考内化成骨子里的豁达。
四、苏轼诗词的文学特点
首先是寓物托讽,借古讽今。苏轼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写了一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极富有现实性,写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一个文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如《荔枝叹》,苏轼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
第二是行云流水,触处生春。苏轼创作了很多咏物写景诗,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极具有情致,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是宋代一位僧人所画的一幅鸭戏水。苏轼在此既没有离开原画面的景象,又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境,从另一个视角向读者传达了世人对盎然春意的一种富于审美情趣的新鲜感受。苏轼此类诗歌的创作,语词优美、意境深远,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苏轼诗的行云流水,触处生春。
第三是以哲入诗,理趣横生。苏轼在写诗时,善于将一些哲理性的感受融入诗中,从景物中可看出诗人自身的处世哲学或者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苏轼将说理与景趣结合在一起,显得妙趣横生,这也正是苏轼诗歌的创新之处,苏轼写了很多的哲理诗,迄今为止都还影响着世人,对世人起到了一种启发和教育的作用。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苏轼的此类诗歌总是以平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引发读者哲理性的思考。
第四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诗虽也表现了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然而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苏轼却克服了宋诗完全说理而忽视诗情的弊病,不是完全的议论或是空发议论,而总是借助于写景或咏物,亦或是对现实的关注,加之以自身情韵而抒发感慨,从而不至于使诗歌变得枯燥无趣,例如《海市》先讲云海中实际是空的,并没有真正的楼台,所谓海市只是心中的幻影而已,然而为聊慰心神,却又想真正看到,没想到竟能真实见到“重楼翠阜出霜晓”这种异事。苏轼发议论,并非是简单的说理,而必是将情、理、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起来毫无违和之感。
总之,苏轼的诗歌创作并不以一家为宗,而是取李、杜、韩、白之长,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代诗坛上,苏轼作为一个集大成者的身份,承载着宋诗的典范,成为宋诗诗坛乃至我国整个古代整个诗坛上永远不朽的恒星。
五、苏轼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苏轼将宋朝的古文运动推到了高潮。他的散文风格集百家之长,又自成体系。他的散文作品体现出他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风格,多取材于民间人民,他关心百姓疾苦,关心经济生产。在苏轼时期,宋文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由此更确立了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确立中国文学创作的艺术基础,这是苏轼诗词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而在苏轼身上,正蕴含着令无数读者吟咏不尽的传统文化内涵。苏轼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苏轼诗词对当代学生的启发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4800多篇文章、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几十个成语和《易传》《书传》《论语说》等极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上一个千年影响世界的十二位人物,中国人将其翻译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作为一位宋朝文人,苏东坡为什么能入选?为什么能在身后近千年的历史中收获持续不断的关注?为什么苏轼可以在千年传承中,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苏轼人格伟大到底在哪?
苏轼的核心精神是: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世原则;坚守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
历史上的苏轼在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他几遭贬黜,每次都是到荒凉之地做个小小官吏。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向上情绪是常见的。他到贬黜之地之后仍然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和民生发展,他亲自躬耕,造福百姓。这种豁达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古代诗词人的极好榜样和标杆,也为当代青年积极思想指明了方向。
苏轼的意义远不止于诗词的成就、书画的造诣,更在于他在诗词间寄寓了他历经大喜大悲之后的淡然——那份对日常生活、对美好世界恒久不变的热爱。
当我们处理问题时,要学习苏轼对事物公正的态度,要坚持自己的角度;当我们待人接物时,要学习苏轼对他人的仗义、关心;当我们碰到挫折与困难时,要向苏轼对生活“盖游于物之外也”的积极乐观精神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戒骄戒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不屈不挠,发奋努力,才会有收获,大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要如此。